“黑臭河”变身“景观河”——我校教师科技治水妙招多
滨江区孔家河,曾上过杭州“黑臭河”名册,经过系列修复治理,已恢复调节能力,变得越来越清澈,时而还能看到成群白条鱼竞相争食。
滨江区高教河也曾“臭名昭著”,一年到头投诉不断。经过两个月的治理试验,水体透明度已从原来的30厘米提升到了82厘米。
海宁泥巴桥港、台州新江浦、九峰河,“最脏的时候就是水和泥混合在一起”,在引进了水下森林和立体生态修复系统后,水体原有的生物链得到重构,河水的“造血功能”大大增强。
……
这些河道治理成功的背后功臣,都是我校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陈建军副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
对于治水,陈建军可谓“身经百战”,成果颇多,光取得的国家发明专利就有8项。治理孔家河,陈建军团队采取的是“曝气增氧、生态潜坝、生物载体、生态浮岛四管齐下”的办法,强强联合之下,彻底摘掉了“黑臭河”这顶帽子。
“曝气增氧,就好像在金鱼缸里放置了增氧泵,能快速补充河水里失去的氧气;生态潜坝,是在水面下1米至河床间安装两道能透水的大坝,坝体内是可更换的笼式立体生物填料,融过滤、生物吸附、生物降解于一体,还不影响行洪;生物载体膜上存在更为合理的厌氧、缺氧和好氧梯度分布,泥龄长、有机负荷高,为硝化、反硝化功能微生物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生长微环境;而生态浮岛则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COD、氨氮、总磷的含量,使水体透明度大幅提高,水质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样一来,不仅消除了孔家河的黑臭现象,河水水质也达到了国家地表水IV 类标准,远期可达到Ⅲ类标准。”一谈起治水方法,陈建军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不同河道,治理起来采取的措施自然也不一样。跟孔家河有所区别的是,高教河周边聚集了多所高等院校和居民生活区,由于附近没有合适的截污纳管去处,周边所有的生活污水和杂物都排放到了杨家墩河和高教河。重重压力之下,高教河开始“消化不良”,体内储存了大量的垃圾和毒素,散发出浓重的味道。针对这种情况,陈建军团队用上了“杀手锏”——生物复合酶。
“生态砖里面的生物复合酶可以促进河里有益菌种的大量繁殖,食取底泥中的大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爆炸后,气体部分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挥发掉,留下的液体部分就是较为干净的水了。”陈建军解释道。采用生物复合酶辅以曝气增氧技术,经过连续两个月的治理试验,原先溶解氧为零、黑臭冒泡的高教河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清澈见底、人们乐于亲近的景观河。
“保护水资源,生物治污技术是一方面,水体养护也很关键,要长期维护水体的水质和周边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治水意识,做到垃圾不入河、污水不直排,那治水成效就会事半功倍。”陈建军强调。
除了治理黑臭河,陈建军团队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回用领域也打响了名声,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团队自2012年开始,对平原河网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规划设计,先后为海宁市、临安市、萧山区、天台县、柯桥区、平湖市等数十个乡村进行了污水专项设计,完成20多个乡村工程总承包。团队设计的“YQRMS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远程监控系统”采用云平台技术,与专利产品I-tank智能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无缝集成,实现了符合农村地域特点的远程监控。
在难降解工业废水领域,团队展开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高含盐难降解有机废水、多镀种电镀混合废水、高含磷有机废水等技术难题。高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是目前公认的技术难题。此类废水含盐率在5%~20%、有机物CODCr含量在10~15g/L,还有很难生物降解的杂苯环,直接用生化技术根本没法处理,且成本极高。陈建军团队将前置多级高级氧化技术、自主研发的催化剂技术、MVR技术、高效微生物菌群多级循环联用技术相结合,成功攻克此类废水处理的核心技术难题。该技术在鹿城东瓯染料、康莱特医药、鑫甬化工、邦翔化纤、欧亚薄膜、巴奥米特、华仪电气等企业的废水处理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
“尽管现在河流水质、环境质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离全面剿灭劣V类水、处处均可下河游泳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每个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治水行动。治水成果来之不易,护水工作任重道远。”陈建军一脸郑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