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无言 当春乃发生
正如叶嘉莹先生说:“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今年寒假,由中央电视台策划的《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诗词大会将传统文化以新颖活泼的电视综艺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心灵缓冲的精神空间,使当前大众浮躁的心灵得到些许安置。
“在我看来,诗词大会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的一种正确的节目形态和正确的节目内容。”传媒分院邵杨老师对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定义。春节之后,大家的文化焦虑感比较重,有些人一过完年便离家去外地工作,而诗词本身就有情感上的治愈性,呼应了国家推崇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民间的国学热,这些都助推了诗词大会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去朗读吧!”主持人董卿的这句话,把人们带入那个久违的琅琅书声的场景,也让亿万观众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朗读的“吸引力”。新春伊始,《朗读者》作为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以其清爽的形式、清新的内容,引发共鸣。摩拜单车创始人、校友胡玮炜也于日前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用心诠释了摩拜成功之匙:为城市共享而生。这更加在校园里引领了一股朗读者的风潮。
在邵杨眼里,《朗读者》属于慢综艺,它在做填补空白使文学在电视层面复归的事情。借力于极具怀旧感和疏离感的物件,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朗读者带你静下心来,倾听文学的声音。
在城市学院,也从来不缺文化的守望者,为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着。
杨海锋老师,文化的践行者,将生生学堂、无形书院、健心房读书沙龙、“从内圣到外王”公选课等一系列关乎文化的教育结合实践,探索出文化交流的一种新模式。生生学堂是在社区带小朋友和家长一起读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一种儿童的文化启蒙,以此来带动社区的文化建设,让经典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形书院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经典会读、人文行走、日新晨读等活动,让年轻人亲近文化。健心房读书沙龙使读者通过阅读一本书,进行无边际的思考与探究。作为学院最难选的公选课之一的“从内圣到外王”,则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会讲一些关于读书、生命的学问等涉及文化层面的东西。后半部分主讲成家立业、人生选择、生命战略等涉及人生的东西。“圣”为内在修养的至高境界,“王”为外在建树的至高境界,这是杨老师的理解。
提及文化,杨海锋说:“文化就是人文、人心、人生。人文化成,这是《周易》中对于文化的最早的概念。”他始终坚持,读书是私人性的事情,文化不需要引领,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走进内心,才能吸引他人。”
“文化就是人心,有了人心,就会有亮光。”即使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度不算高,杨老师依旧坚信文化是自发的、有人心参与的活动,人数多少并不重要。此外,杨老师希望学院的氛围能更宽容,限制能更少,这样文化这座大花园才会百花齐放。让每个个体生长,才会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生发”。大家放松下来,不那么功利,人就会慢慢从容起来,文化就会积累。
传媒分院的网红男神邵杨,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播着文化,深受学生喜爱。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给业界培养产业工人,而是让一个人形成完备的人格,以及可以伴随他一辈子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邵杨作为发起人以及组织者之一的“唧唧三人行”,一个能探讨自由学术和多元观点的组织,正在校园里声名鹊起。不依附于任何组织,也没有申报成任何项目,只是单纯的三个老师找同学聊聊天。“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一种姿态的引领,而不是内容的引领。”唧唧三人行聊天很随意,三位老师基本零准备,每一次找个话题切入,发挥三个人不同的兴趣点和知识背景,和大家聊一聊。唧唧三人行希望大家知道校园里还是有这样一些完全去除了功利化、目的性,不具有官方色彩的组织与形式。
博雅书院也一直是校园文化中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博雅书院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爱好,培养对礼仪文化知晓较多能够博古通今的人才。博雅书院副主任向我们介绍,目前博雅书院主要分为“礼仪”和“博学”两大块。“礼仪”分为内部培训以及课堂安排,第一学期将会由社团进行推广。而“博学”这一块,初期成员是需要经过筛选的,筛选过了会有课程考核以及一些平日安排,平日会有学院相关老师上课,等到结业和毕业的时候,会有一本毕业证明。博雅倡导人文理念,聚拢一群热爱文学的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平台。他们也期待着有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文化本无言,当春乃发生。“无用之物方为大用”,培养对事物本身的爱好,而非出于某种功利的心理去完成,这也许是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稚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化品位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长久的沉淀,让我们用心浇灌,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