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光亮与灰暗并存,才是芬芳年华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当人到中年或暮年,回望青春都会觉得那段岁月无限美好,即使曾经懵懂莽撞、迷茫痛苦。这种情感来源于对青春记忆的留恋,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正是对自己文工团的青春岁月怀有美好记忆,才促成了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影片《芳华》。
故事发生在1976年到1995年(甚至更长一些)之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时代的大背景从“文革”到对越反击战,再到改革开放。这是60后的二十年青春,这一代人的青春不可避免地同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他们的青春是阳光明媚和阴冷灰暗的结合体。没有灰暗便不觉得明亮的璀璨,没有光辉的芬芳便不觉得罪恶的可憎。《芳华》正是从这看似矛盾,实则互相成全的两方面,将那段青春呈现给观众。光明与灰暗的并存贯穿了整部影片,这也让笔者感受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这也是影片成功之处。
高大全是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文艺创作的准则,但是在《芳华》的文工团中很难见到高大全的呈现。众多舞蹈场景中,笔者很难发现真正凸显的是那个演员,反倒看出的是乐团和舞蹈演员的配合,男演员与女演员的配合。要说符合时代背景的设置,恐怕还真的只有“活雷锋”刘峰了。
不同于时下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解构,影片中的刘峰没有硬装出道德模范的造作,有的是自然而然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他是文工团树立的全军标兵、一个至善的形象,多次进京受奖,迎合了那个时代的需求。身边有这样一个好人,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但你是至善之人,就不是一个凡人,就不能有七情六欲。就像是粉丝会讶异于明星也会上厕所,普通人也无法接受英雄、标兵、典型还需要爱情。结果刘峰就因为这一“俗念”,从楷模变成了“流氓”,从文工团到了伐木连。那些曾经的荣誉也就都成了废纸。青春的光亮与灰暗就这样同时出现在了他的身上。
到底是对那段岁月有着深深的眷恋,在影片中有很多拍摄女兵欢笑场景的慢镜头。在她们欢笑的脸庞上看不出大时代下残酷的政治斗争,似乎也看不到猜忌攻讦的阴暗,看到的都是沐浴在伟大领袖关怀中的幸福与快乐,看到的都是青春年少的无忧无虑。
可在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笑意之下,嫉妒怨恨、讥笑嘲讽、排除异己、落井下石的恶行却时而窜出。刘峰在此恶行之下变成了“流氓”,何小萍在此恶行之下被排挤到了服装组。但在笔者看来,导演并不想对此行为进行批判,只是将林丁丁的落井下石解释成被表白的惊恐,将对何小萍的排挤解释成毫无恶意的玩笑。导演更多是想用这些小恶来凸显刘峰和何小萍的青春光亮。刘峰没有因为变成“流氓”而自暴自弃,何小萍也没有因为去了卫生队而自怨自艾。昂扬向上的精神才是青春最美的注脚。
可是战争将这平静的一切打碎了。这一段战争场景是影片的分水岭,也是青春情绪的宣泄口。刘峰情愿以牺牲来宣泄心中的郁闷,何小萍用从不间断地护理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们服从了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更渴望借此替自己正名。虽然他们只是宏大历史背景下渺小的一份子,却依然用自己的热血挥洒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我想这也是为何影片的开场和结尾都用了影片《小花》的插曲《绒花》的原因。
歌曲的开头这样唱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固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一方面紧扣片名芳华,一方面也显示出那种不畏牺牲,慷慨赴义的革命豪情。这样一种甘于牺牲的豪迈气概是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青春誓言,也是长在红旗下的60后的青春理想。正是战争的残酷无情才凸显出豪迈的革命热情,衬托出青春的义无反顾。
就像所有的演出都会谢幕,没有谁的青春可以永不散场。顺应时代潮流,文工团解散了,这也意味着那代人的青春散场了。朝夕相处的战友,从此各奔东西。曾经的战斗英雄,回到平静的现实生活。就像结束了轰轰烈烈的青春岁月,终究进入平静如水的中年生活。笔者本以为影片会就此愈加灰暗,但是导演借刘峰之口说出的那句“比起躺在陵园里的战友,我能说我现在活得不好吗。”道出了一代人的青春无悔。那最后的拥抱也圆了那含了十年的青春梦想。
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青春电影,《芳华》一方面缅怀自己的青春,一方面展现了一代人青春的远大理想。在这个仍然需要英雄、渴望英雄的年代,这样一部电影呈现了平凡人的非凡之举,同时唤起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唯一稍显不足的地方就是最后十几分钟的处理略显仓促,让人有一种硬要给影片安上一个看似完整的结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