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 · 理论篇
大学生当在 “勤学筑梦”中涵养家国情怀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广大当代大学生中间也引起了强烈共鸣。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是近代至今我国启蒙救亡、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自觉的精神涵养和秉承家国情怀,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担当。
涵养家国情怀当勤学。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飞跃发展的时期,是青年人从学生时期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应“学”字为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通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练好“专”字功,又要念好“马”字决,更要唱会“家国”段。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通过学习深刻感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升对家国情怀的精神认同。
涵养家国情怀当修德。古人云:“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做事必先做人,做人必先立德,修德才能明理。青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关键阶段,面临的选择很多、面对的困惑也不少,能否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关键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指导。青年学子要按照总书记的希望要求,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涵养家国情怀当筑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家国情怀就是一种信仰,正是这种信仰,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筑梦、追梦。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就是怀着为国家救亡图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志存高远方能远航,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树立远大志向、筑就梦想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敢于仰望星空,敢于放飞青春梦,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梦,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自身的精神信仰和行为准则,让梦想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涵养家国情怀当践行。《道德经》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代大学生要走出象牙塔、感知社会脉搏,用自身学到的知识技能躬耕践行,在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过程中知国情、察民意,将家国情怀切实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大学生只有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情怀才有所寄托,知识才产生效用,抱负才能够实现。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时代潮流正激励青年奋勇向前。“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年轻的你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家国情怀融入青春身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壮丽青春!
(作者系校党委宣传部宣传理论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