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之路虽漫漫 情暖昭觉未停歇
■本报记者 马宇丹 学生记者 陈友云
“凉山彝族自治州下雨4℃”,这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成员11月20日的天气记录。一场场雨之后,天气愈加冷了。
同一天晚上,在2000公里外的杭州,公管学院研一学生吴谦跟之前同去支教的四个同学聚在一起庆祝“彝族新年”,并向远在四川昭觉的朋友送去新年问候。原来吴谦还有一个身份——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第18届团长。而今年8月,他们刚刚结束在昭觉为期一年的支教。
有希望,就要尝试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平均海拔2100多米的大凉山深处,是国家级贫困县。受高山气候影响,这里冬季寒冷且漫长。8年前,研支团昭觉分团启动“暖冬”计划,号召和发动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捐资捐物,以改善昭觉部分学校学生过冬物品匮乏的情况。2015年,研支团首次在众筹平台上为“暖冬”计划募捐。
“虽然通过众筹平台募集到的善款只占2015年受捐总额的一小部分,但是只要能起到作用我们就愿意去做;另一方面,众筹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暖冬’计划,从而扩大捐赠范围。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去年9月中旬就萌生了利用众筹助力‘暖冬’的想法。”
之后,吴谦和同学们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寻和联系公募机构,但是直到10月底尚未获得一个机构的支持。“当时气温越来越低,如果再把精力投入到众筹,很可能会耽误整个‘暖冬’计划的开展,权衡之下我们最终决定还是以个人转账的形式来募集善款。”
每每想到下乡时看到的画面,吴谦就觉得自己不能停下来。特别是一个小男孩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是在乡下学校发放物资的时候遇到他的,看起来只有5、6岁,黑黑瘦瘦,穿着一双又脏又破、辨不出本来颜色的凉鞋,脚上都是冻疮。”心疼孩子的吴谦,赶紧给他换上了新棉鞋。但没过多久,吴谦却发现男孩儿又换回了凉鞋。追问之下,男孩儿回答道:“难得穿这么好的鞋子,舍不得,想带回家给弟弟妹妹。”
“公益不是一个可以计算性价比的领域。只要有希望,我们就想尝试。”虽然第一次发起众筹就以失败告终,但是吴谦仍然鼓励下一届成员继续进行尝试。“每次下乡走访,都会觉得每1块钱都弥足珍贵。我们不想放弃任何一个有可能增加善款的机会,即使最终可能一无所获。这可能就是我们不愿也不能放弃众筹平台的根本原因。”
凉山深处的能量源
周亚星是能源工程学院2013级的本科生,也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第19届团长。今年8月,他踏上四川昭觉的土地。“面对孩子们一张张面庞,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多了一份使命感,我们不断地问自己,究竟能为他们做什么。”
国庆之后,周亚星开始着手筹备“暖冬”计划,也专程向前几届的学长学姐取经。同样想利用众筹募集资金的他碰到了跟吴谦同样的拦路虎——寻找公募机构,但是他的运气要好得多。
“能够顺利找到公募机构,多亏一位热心校友帮忙牵线搭桥。”周亚星笑着说,“他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给我时,其实并不知道我们计划做众筹,也不知道我们最紧迫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家具有资质的公募机构。”但正是校友的热心引荐,解了众筹的燃眉之急。
“我们本来计划在10月22日启动‘暖冬’计划的同时上线众筹通道,但是由于比价方案没有最终敲定,公募机构无法进行项目确认。与此同时,昭觉的冬天步步紧逼,很多孩子还没有可以御寒的物资。为尽快筹措到第一笔善款,我们只能先在官方微信上发布‘暖冬’计划启动推文。”周亚星无奈地讲道。
10月31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发起的“爱汇彝乡情暖昭觉”众筹项目正式上线。目标金额为20万元,筹集时间将持续到2018年1月。“20万这个数字是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再加上我们平时下乡走访得到的一手资料,反复计算后最终确定的。”
昭觉分团在众筹启动的微信推文里写道,你我都可以是凉山深处的能量源。但现在,能量源远未波及到每个有需求的孩子。截至11月21日,众筹项目共收到354位爱心人士捐献的18733元。众筹时间已过三分之一,但所获善款尚未达到目标金额的十分之一。“起初我们都觉得,筹措20万善款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每人捐个几元、几十元,总数就会有很多。但是现实情况看起来并不乐观。”众筹似乎陷入瓶颈,但周亚星并不悲观,“之后我们会继续寻找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做一切可以做到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到‘暖冬’计划,并参与到众筹项目。”
19年的接力与共同的梦想
从1999年,浙江大学研支团第一次踏上大凉山的土地,到如今已经有19届成员在那儿扎下过根。“能这样传承19年,靠得就是一颗初心,我们做好了到西部去的心理准备,我们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里的人们摆脱贫困,让那里的孩子能有跟我们一样的教育条件。”“令人欣慰的是,昭觉正在慢慢变好,除去硬件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设法把自己的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送到学校去读书,这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是意识上很大的改变。”谈及支教团给昭觉带去的变化,周亚星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为时一年的支教里,我们走遍了大部分村落,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对家庭极其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吴谦感慨道,“只待在学校里,是无法感受到精准扶贫究竟为何,所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走了很远的路。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教育扶贫前路依旧漫漫,但是我们已做好准备,将一届一届为同一个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