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名家入驻我校开启艺术教学新模式
——记浙江传媒学院袁道厚艺术馆馆长袁道厚先生
今年74岁的西泠印社名家袁道厚先生,有着近30年社龄,因为在篆刻、书法、绘画和诗词创作上的成就,而被称为西泠印社中“诗书画印”四绝人才。
11月28日,袁道厚入驻我校。他不仅捐赠22件篆刻书法绘画等精品,而且把个人艺术馆也搬进我校,安置在桐乡校区图书馆。更为重要的是,由他领衔的篆刻艺术家导师团队,开启了第一期“传媒篆刻传承班”,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我校学子进行免费授课。
作为浙江传媒学院袁道厚艺术馆馆长,袁道厚先生已成为了一名新浙传人。
袁道厚先生就是一个传奇,一出精彩的人生大戏——全科医生、食用菌专家、书法篆刻家、戏剧爱好者、诗人、画家、教育者……虽经历曲折,但他把每个角色都做得很到位,很出色,真可谓:“诗书画印写人生,西泠名家德艺馨。印学育人满天下,七旬出发又一春。”
袁道厚先生七十余年来致力治印、育人和传授印学,三者皆功成名就者,在浙江,乃至全国的浩浩印学人中,唯有袁道厚先生。
他个人的艺术成不仅是励志的好教材,他几十年来弘扬印学,培育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浙传精神的写照。
早年丧父发奋图强
从改姓当医生到西泠印社名家
袁道厚先生其实并不姓袁,而姓黄,原名黄道厚,祖籍湖南澧县。父亲曾在湖南当兵, 后来到德清,与洲泉袁氏组建家庭。
1944年12月 ,黄道厚出生于浙江德清,18个月后,父亲突然死亡,原因至今不明。袁氏便抱着幼儿来到桐乡洲泉,寄居舅舅家。
黄道厚由舅舅抚养成人,供其上学读书。1957年的整风运动,打破了平静的生活。14 岁的黄道厚虽然德智体美劳皆优,在班级担任副班长,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不能继续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离开学校后的黄道厚相信机会就是靠自己创造的, 并没有放弃学习, 在帮家里干农活之余, 自学不怠。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嘉兴地区桐乡县洲泉人民公社医院招考9 人,其中 5 人学医,4人做药店学徒。为了报考怕受影响,黄道厚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母亲的袁姓,一直沿用至今。
这场考试改变了袁道厚的命运,袁道厚开设了学医的人生。
经过 20 年的刻苦努力,从学徒成了一名让乡亲称赞的外科好医生,再到院长。
这期间,袁道厚从小喜欢的书法篆刻,拜当地的书法篆刻家郑彬先生为师,得到启蒙。工作后一直没有放弃,利用业余时间发奋学习。
直到他调到君匋艺术院工作,原来的业余爱好才开始转为职业。那时他已近40 岁。也就从这 40 岁开始,袁道厚才走向真正的篆刻艺术道路。
1983 年,袁道厚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秘书长, 到全省各地寻名师学技艺, 其中在杭州的就有沙孟海、叶一苇和钱大礼先生。名师的传授让袁道厚的篆刻艺术突飞猛进。
不久,袁道厚调到茅盾故居工作后。1985 年7月4日,在乌镇“茅盾故居”开馆日 , 袁道厚就在师兄家里拜江南宿儒谭建丞先生为师。 谭建丞老先生很谦虚说:“袁道厚的名气已经很大了, 不能拜。”但袁道厚还是拜了先生, 正式做了谭建丞先生的弟子。
1991年,袁道厚凭借自己的精湛的技艺成为了西泠印社的一员。
在五年后的西泠印社90周年社庆上,谭建承先生为袁道厚题写了一首诗 《天命之颂》:
缶翁一百岁,道厚刚出生。
缶翁曾长社,道厚慕西泠。
缶翁精篆刻,道厚学纵横。
只令印坛上,雏凤有清声。
社庆九十周,道厚年五十。
努力五十年,缶庐堂堂入。
诗中的缶翁即吴昌硕,谭建丞先生在诗中,把吴昌硕与自己的学生袁道厚相比,足可以看出他对袁道厚赏识,洋溢着鞭策鼓励之情。
在这近30年里,袁道厚除了治印之外,诗书画从不间断,相互贯通,全面研习,成为西泠印社中的“诗书画印”四绝人才。
如今世人说印学,必提桐乡,而论及桐乡,必定要提袁道厚先生,而且必定浓墨重彩。
弘扬印学培育人才
从创办《篆刻报》青桐印社到文思院
袁道厚先生从西泠印社青年社员,到“诗书画印”四绝人才,再到现在有近30年社龄的老社员,袁道厚在自身不断取得艺术成就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弘扬印学,培育印学人才的事业上。
1983年袁道厚自筹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份 《篆刻报》 开始,就走向了这条印学育人的道路。
一份报纸不仅让当地志同道合的篆刻爱好者们聚在了一起,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印友的作品纷至沓来,在那资料缺乏、信息闭塞的年代,《篆刻报》 成为大江南北篆刻艺术家们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影响深远。
后来,袁道厚调到桐乡君匋艺术院工作,和盛欣夫等朋友们自筹费用,坚持编印 《篆刻报》,一共18期。当年筹钱、征稿、讨论、印刷等种种奔波,其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让今日任何夸赞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如今,大凡从事篆刻的人,对 《篆刻报》 都不会陌生,甚至当今西泠印社大家也有缘得益于该报。
1986年7月21日,袁道厚与当地篆刻爱好者结社成立“青桐印社”。
为何起名“青桐”,袁道厚对当年的初衷记忆犹新:“青”,为青年之意,代表青春、活力、朝气,当时结社的篆刻爱好者多为年轻人;“桐”,为梧桐,一则为桐乡的城关镇之名,二来,梧桐可引得金凤来栖息。“青桐印社”聘请钱君匋为名誉社长,袁道厚被公推为社长,首批社员32人。此后,印社以“推陈出新、繁荣印学”为宗旨,下设篆刻、书法、绘画、刻字、理论、收藏鉴定等六个专业研究室,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在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袁道厚及时成立了袁道人家文思院,除了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授篆刻印学之外,为共同维护印学人的艺术情操和修身养性提供另一个人生课堂。
目前,他弟子数百,广布海内外,已有20余人加入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和省书协、美协。在中国印坛传为佳话,其中率14位女弟子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袁道厚同门女棣书画篆刻十四人联展”,创下了中国印学史上的记录。
传道授业与时俱进
从全国设创作基地到进校普及再到开篆刻班
如今虽年过七旬,但袁道厚先生依然治印不辍,弘扬印学培育人才的信念也一直没变,而且与时俱进,发生了大转变,突破原本传授弟子的局限,改为面向社会的免费传道授业。
先后在嘉善、上海、临安、黑龙江五大莲池等地设立袁道人家和西泠名家袁道厚创作基地,以基地为据点,传授技艺,交流切磋,基地深受各地欢迎,不仅扩大篆刻金石艺术走上社会,而且进一步传播了地方印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袁道厚先生的印学育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精神,令人感动,尤其年过七旬依然治印不辍,对篆刻书画的挚诚和敬业精神为人所敬佩,不只印学界,许多家长都以其为榜样教育子女。
为了传授印学成为一种常态,他不顾年迈和劳累,在家乡开启了进学校普及印学知识为主的模式,针对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讲授印学故事和知识,先后带领弟子到学校免费讲课。
同时,为吸引社会上的篆刻爱好者,在桐乡君匋艺术院常年开设篆刻培训班,进行免费教学。
这次入驻我校,开启了第一期“传媒篆刻传承班”,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我校学子进行免费授课。这是他首次为在校大学生开启新的教学模式。
正如桐乡市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吴利民在开馆仪式的致辞中所言,袁道厚先生不仅自己艺术水平高,而且在桐乡就有百余名学生,为桐乡是中国书法篆刻之乡的创建,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同时袁先生文化影响广泛,是桐乡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此次活动促进了校地双方的合作发展,通过“袁道厚艺术馆”这个平台用,他相信必定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像袁道厚先生一样,为繁荣桐乡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