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要承担起文化传承之使命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层层积淀,承载着那些熠熠闪光的民族记忆与民族精神,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糅杂进了历史的风尘,文化之树生长得盘根错节,那些传统杂质随历史大潮倾泻直下,社会的发展也不胜其弊。与此同时,伴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新兴文化的崛起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下降,日渐淡漠的传统文化更是在夹缝中生存。
  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要做出一些引导,在中小学课本里面,有意识的去设计一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学类的课程,像京剧的欣赏,书法的练习,靠社会的系统化的一些东西来去维护它。大环境好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时,再加入一些文化栏目去推动它,它就不会消沉下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纵观近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以及地方卫视的《见字如面》等节目,都意在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而后传统文化的脉络才能延展铺央开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兴文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潮流,有它的进步性。这种高时效性的文化,因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等特性而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但是新兴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之处,新兴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新兴文化良莠不齐,被过度商业化,过度营销,一些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过深就会显得有些崇洋媚外,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自觉的传承意识。让新兴文化扬长避短,健康发展,需要社会上下全方位的努力。社会大众对待新兴文化,要抱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既不能过于警惕,也不能照单全收。
  美国的文化哲学家怀特说:“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的确,文化的发展是内在的生长过程,传统文化是新兴文化的起点和基础,而新兴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这两者之间有着割裂不断的纽带。但根据发展规律,传统文化终将成为历史,最终会被新的文化超越,但它会成为培育新兴文化肥沃的土壤,为新兴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使文化之根越扎越深。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当是从传统文化的母体里汲取营养,一个核体才能正常地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两者并不总是正影响的关系,当人们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新兴文化上,必然会对传统文化有所忽视,那么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一种偏颇之中。
  现如今,中国正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地向西方学习科技物质文化,中国社会也因此处在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激烈的碰撞交流的阶段。那么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关系?
  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意识,传统的东西要随着时代变化,与新兴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融合。比如将日本的动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精神,优秀的故事进行现代动漫艺术的创作。但是这些文化的融合发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它需要很多人经过很痛苦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做到。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既能与其他文化和睦共处,也能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只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社会大众的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我们青年一代责任更是重大,当我们在欣赏朝阳冉冉升起的绚烂的时候,也要去回望夜色款款落幕的深邃。既要对传统文化怀着一颗景仰之心,增强对它的认同感,又保持着对新兴文化的热情和敢于创新的勇气,方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使文化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