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文化温暖宁波大学


 
本报记者 张真柱
从“宁波帮”人士慷慨助学建成宁波大学,到将“宁波帮”感恩精神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成为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的精神动力,感恩文化已然成为宁波大学特有的精神底色。“宁大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潮,以感恩之心履行社会责任、情系母校发展,这样的氛围与学校的‘宁波帮’感恩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宁波大学党委书记薛维海说。
桑梓情深:“宁波帮”助学
行走在宁波大学,你会发现几乎每一幢大楼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包玉书科学楼、安中大楼、林杏琴会堂、曹光彪信息楼……而每一幢楼的背后,其实都跳动着一颗“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
  宁波大学从创立的那天起就吃着“宁波帮”的“百家饭”长大。1984年10月,世界船王包玉刚踏上了阔别40年的家乡———浙江宁波。面对乡亲父老,船王热泪盈眶:“对这片养育我的热土,我能做些什么?”最终他决定在这里办一所综合性大学。1年后,宁波大学奠基典礼举行,宁波教育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然而,就在宁大刚刚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董事会开始筹划之际,包玉刚突然辞世。宁波大学接下来怎么办?此后,许许多多的“宁波帮”人士站了出来。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在捐赠宁波教育事业上慷慨大方,然而他的棉背心破了也舍不得扔,只是让人在破的地方绣上一朵花继续穿;香港恒丰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绍相20年里向宁波大学捐出了近千万元,却没给自己买一辆车、雇一个司机……据统计,30年来,60余位海外宁波籍爱国人士先后捐赠6亿多元用于宁波大学的建设。
  前不久,宁波大学校友母基金正式签约启动,该基金总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其中甬潮资本董事长校友叶建荣出资8000万元,宁波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2000万元。作为宁波市首只高校校友母基金,该基金标志着宁波大学迎来了校友与母校抱团发展的新时期。
薪火相传:校园感恩教育
“宁波帮”的造福桑梓,温暖着宁大师生,也将感恩文化深深植入了每一位宁大学子的心中。宁波大学充分挖掘这座富矿,不断将感恩文化内化为学校的精神特质。从2006年宁波大学制定第一个《海外“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五年规划》开始,10余年来,“宁波帮”感恩文化建设成果不断涌现。
  由校领导担任宣讲员的“宁波帮与宁波大学”讲师团,每年都会面向全体新生开展专题讲座,讲述宁波大学的创业发展史和“宁波帮”人士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故事。讲师团还先后邀请了包陪庆、朱英龙、赵亨文、叶杰全等,与学生们一起聊捐赠宁波大学背后的故事。专题讲座让宁大学子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萌发了传承“宁波帮”精神,立志回馈家乡、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感恩文化的文艺创作也在宁大不断上演。“宁波帮”题材话剧的创作和排演,是学生们感悟“宁波帮”精神的特别行动。近年来,各学生社团相继创作了《风雨半生路》《传薪商人》《台北之约》等原创话剧10余部,观看师生达10万余人次。其中,晚清时期团结御侮的《四明公所1898》、民国时期创业救国的《四明银行1938》、新中国情系故乡的 《四明大学1988》这“四明三部曲”受邀面向社会公演并广获好评。
  感恩文化还体现在学校的每一处景观建设中。除了整体规划楼名、路名、湖名,建设校史馆,宁波大学还打造了一座“感恩文化园”,通过历史建筑、铜像、浮雕等公共艺术手段,集中体现各届校友对宁大的反哺以及社会各界对宁大的关爱。
春风化雨:学子感念反哺
感恩文化教育也激发了宁大学子创新的勇气和创业的意志。来自甘肃偏远乡村的魏睿,如今已是宁大的创业典型人物。他开发的学前教育产品———3D绘画系列获得了校内外市场的充分肯定,魏睿也因此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大学生“创业新秀”。
  魏睿的成长在宁大并非个例。随着2015年创业学院的成立,宁大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通过学生创业园和创业街孵化团队,宁大打通了从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大、小“挑战杯”赛事,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其竞赛成绩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宁波大学从2011年进入竞赛全国发起高校,到2012年获得全国并列第一,再到2013年至2017年5次蝉联优胜杯、位列全国高校前20强,其学生创业人数之多、创业比例之高、创业成功率之高在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属罕见。
  “一批批创业学子的涌现和学校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说:“‘宁波帮’身上的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精神代代传承,渗透在每一个宁大学子的心中。广大校友也实践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哲理,以感恩之心履行社会责任,情系母校,不忘初心,不断书写着宁波大学感恩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