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着力”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安平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经过近期对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传达,全校上下形成了高度自觉,进一步从“四个着力”上下功夫,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驾驭力。抓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很强的意识,更要有很强的能力。一是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与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相统一的,学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浙东大地,传承弘扬浙东文化、“宁波帮”精神,引领城市文化。二是在开放办学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依规进行外教、留学生、民族学生管理,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着力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道路的认知认同,加强校园防范宗教渗透的管理,在社会主义大学,没有上帝和神灵的位置。三是党建“下沉三级”夯实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基层党建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健全完善以“述职、巡查、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校—院—支部三级党组织责任链条制度体系,强化履职尽责,书记逐级述职;坚持严在经常,全面分层巡查;突出工作实绩,实施专项考核。
四是加强研判引导能力。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要进一步体现意识形态导向,人文社科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主动利用学科优势,组织力量,积极研判当前思潮,并提出引导意见供学校党委和兄弟学院决策参考。
着力增强课堂教育的渗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体系,更是实践体系、信仰体系。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实好去年出台的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的文件,在已经落实生均经费高于全省标准,思政课教师收入水平不低于全校教师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加大领军人才、学术骨干和优秀博士的引进力度,尽快按比例配足思政理论课教师。二是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所有课程建设均要凸显思政育人功能,教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盐”溶解在所授课程这些“食材”中,比如将职业伦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当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推进“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动服务全省“拆治归”等中心工作,通过实践教学,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火热实践,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四是大力扶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加大对大学生理论学习宣讲团扶持建设力度,扩大宣讲覆盖面,发挥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要固化于制。一是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将“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宁波帮精神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拓展实践教育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学术研究,融入师资队伍凝聚力建设工程和文化校园建设工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二是每年选树校园“最美人物”,使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着力反映师生积极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动人场景,继续评选校园最美人物,寻访选树校园普通人的平凡善举。三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使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修改教师、学生手册考核评价评优规章,将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要求体现其中。
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又要提供保障,招招见实。一是咬定“双一流”建设不动摇。对接宁波市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开展本科教学审核式评估整改工作,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紧贴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二是落实《关于实施“凝聚力提升工程”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推出今年“凝聚力工程”五件实事,在校园环境建设、教师疗休养、困难教师帮扶、附属小学建设和教授办公条件等方面为教职员工办实事,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关爱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是加强课堂阵地管理。出台管理规定和舆情收集机制,将教师的课堂讲授要求融入教学常规,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跑偏冒漏,坚持法治思维,做到处之有据。四是积极争创“文化校园”和“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建设向纵深推进,提升教室、实验室、教工活动室、学生社区的文化内涵,彰显学院学科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