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西游记”从湖州启程

——我校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教育国际化

    12月9日,跨文化研究中心落户湖州师范学院。
  
    该中心由湖州师院、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和阿塞拜疆语言大学、白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乌克兰教育科学院共同成立,致力于打造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建立学术思想与研究智库,建设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搭建经贸合作服务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从2016年与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到2017年新增俄语本科专业,再到跨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近年来,湖州师院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启新的国际合作平台。“作为湖州地区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充分调动湖州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经济社会文化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湖州师院校长张立钦表示,学校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等全方位发展之策,为使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而持续不断地发力。


孔子学院   建设双向交流“前哨”


    当中国特色的《舞狮》《太极拳与太极扇》,撞上阿塞拜疆民族歌曲《黄衣新娘》,各具特色的表演,完美演绎出两国不同的人文风情,赢得了满堂彩。这是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2017年“孔子学院日”活动上的精彩一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推动事有成。去年6月,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我校在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开设了孔子学院。这也是我省在外高加索地区开设的唯一一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推出了汉语培训项目,很快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目前,汉语培训课程开设了17个班级,正式注册入学的学员已超20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学员只有两三岁,最大的学员六七十岁。
  一年多来,孔子学院在阿塞拜疆科学院东方学研究院设立了汉语教学点,正在筹建网络汉语教学计划和阿塞拜疆石油大学、阿塞拜疆舞蹈学院、阿塞拜疆中学等4个教学点。今年6月,该学院还承办了阿塞拜疆首届中学生“汉语桥”比赛。
  推广汉语的同时,孔子学院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从中华美食、太极拳、茶道、旗袍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到湖笔、丝绸等湖州文化瑰宝,学院不仅开设了文化课程,还通过“孔子学院日”“多元文化展示月”等平台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让越来越多的阿塞拜疆人了解中国文化。
  “湖州很美,茶文化很有意思,我很喜欢……”今年7月,孔子学院学员娜娜成为首批来湖交流的学生。在这场12天的文化旅程里,娜娜亲身感受丝绸、湖笔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我校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副主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姬花的规划里,孔子学院不仅是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湖州走向世界的“前哨”。“一方面,我们通过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传播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把孔子学院建成湖州师院师生的实践基地,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李姬花说。

  在日前举行的孔子学院第二次理事会议上,交换生、教师交流、学术交流等事项已提上议事日程。


俄语专业  按下人才培养“快车键”


  “привет(你好)……”在我校的俄语课上,首批俄语系学生正从零开始,学习俄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推进,人才是关键。当前,急需培养一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
  我校把人才培养的目光聚焦到了“语言”,申请开设俄语专业。“伴随中俄全面对接合作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俄语人才需求缺口进一步加大。”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增设俄语专业,一方面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推动外国语言学科的发展。
  今年3月,学校申报的俄语专业获批备案,并在2017年高考中录取32人。
  为了办好俄语专业,我校瞄准语言文化研究领域高端人才,引进了拥有俄语国家留学经历的青年博士陈陈林和王幸鑫。
  玛丽来自乌克兰,是我校引进的俄语人才,也是受中国资金全额资助在我国读完博士的乌克兰第一人。“12年前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乌克兰在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乌克兰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好,两国人民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玛丽说,希望通过自己在湖州师院的教学工作,让更多的中国青年了解乌克兰。
  在培养能够肩负“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我校还“自加压力”,加大了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力度,造就完备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
  目前,我校共有留学生500多名,其中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学校留学生总数的58.4%,为民心相通架设了桥梁。
  “在湖州师院,我结交了一帮中国朋友,拍了很多美丽中国的照片。来这里学习以后,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丝绸、毛笔、剪纸很感兴趣,以后想留在中国工作。”来自孟加拉国的小伙子Shahjalal说。


跨文化研究  搭建服务发展智库


  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发祥地,古代和近代丝绸贸易的重要节点,湖州曾经见证并分享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辉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湖州提出,要打造成为浙江“一带一路”枢纽的重要节点和重要引擎。
  作为湖州地区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我校始终高举“教师教育”和“服务湖州”两面旗帜,以文化自觉践行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举办了海峡两岸“湖丝·海洋文化论坛”、首届“丝绸之源·太湖文明”全国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并与浙江国际战略研究所联合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究所”。
  去年底,我校引进了两名俄语国家经贸政策及教育文化语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彼罗热科·维克多和莉吉娅夫妇,服务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地方发展。
  彼罗热科·维克多曾是俄罗斯《消息报》高级记者,对中俄关系具有敏锐洞察力,目前,他们正在建设中俄双语网站。“网站启用后,将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俄语国家提供互相了解的平台。当然,我们也欢迎湖州企业来咨询俄语国家的经济政策。”他说。
  本月初,我校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阿塞拜疆语言大学、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教育科学院、乌克兰教育科学院共建的跨文化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我校。
  “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是我校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湖州市作为‘世界丝绸之源’引领示范作用与国际影响力的良好平台。”校外事处处长、国际学院执行院长朱静介绍,跨文化研究中心建成后,将立足湖州,重点聚焦阿塞拜疆、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国家,围绕教育与语言、外交与政治、经贸与旅游、文化与社会四大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建立学术思想与研究智库、建设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搭建经贸合作服务平台。
  在我校,跨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正推动学校在俄语学科建设、孔子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学术创新等方面的多维发展,构建起跨学科多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地方发展的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