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撤破纪录的背后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发表于 2012年至 2016 年的 107 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惊人的是,107 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涉及国内多个省市多家三甲和高校医院的医生,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纪录,真是丢脸破了纪录。据查,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爆出医学论文丑闻,仅在 2016年 9 月,《医学界》就曾经发文曝光一起中国最大医学论文造假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注水和造假论文?其原因既有造假者个人“学术不端”,又有论文造假“产业链”推波助澜,究其深层次根源还是人才评价体系中“唯论文定人才”“升职靠论文”的畸形评审制度。
医生升职如此,高校教师升职也是同样。前不久笔者写过《“三不教师”不应该是美谈》的言论,分析了不少高校上课上得很好的、很受学生点赞的老师,因为“不写论文、不出书而不申报职称(申报无用)”的“三不教师”,最终退休还是“讲师”身份,既无名更无利的现象和原因。
与医生一样,手术做得好并不能升职称,教书教得好也不能升职称,而只要发大量论文写书就能升职称—— —不管是否注水造假。笔者在此无意评论这些医生和教师的品德,分析一下根源:现行的考评制已然畸形。据说,在医学界,很少有人能逃脱对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的依赖,学科的排名、医院排名、科室的排名,SCI 论文有时是第一位因素。SCI 成了 Stupid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一种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的解释。对高校教师也是如此,没有论文,升职免谈。结果是:不以临床(教书)论英雄,而以论文发表分等级。
2015 年,国家对医生和教师等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下发指导意见:不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必需条件。次年,中央印发的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但事过多年,还是很少改变。事实上,即使对 SCI 没有明确要求,医生依旧无法摆脱对它的追捧,导致“唯科研、唯论文”成为不争事实。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周梁就提出,有些医生临床能力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论文数量很难晋升,与此同时,一些不会做手术的主任医师、不会看病的所谓专家,却靠大量的科研论文(不排除注水和造假)获得各种
职务职称头衔。
更为可怕的是:畸形的考评制带来了很多恶果—— —因为职称涉及到切身利益,在评职称中,弄虚作假、溜须拍马、诋毁诽谤、反目成仇等现象时有所闻,出现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纪录的丢人现眼和有损国格的丑闻也难以避免。
已经到了必须改变这种的现状的时候了!真正的应对之策是要下大力气大措施,大大提高失信违规担责成本,严肃查处“学术不端”的各类责任主体,更重要的是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政府主导的行政性专业人员等级评价制度转变为行业执业能力的评价制度以及雇主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制度。让医生和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临床和教书研究,而非硬性指标绑定论文数量,最大限度铲除职称评价里的这一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