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无语良师﹄致敬


  本报讯“无语良师”、“大体老师”,这是医学界对志愿捐献遗体者的尊称。
  临近清明,3 月 18 日上午,医学院的 350 多名师生代表穿着白大褂站在纪念碑前,向他们的“大体老师”默哀致敬,并向“无言师碑”献花。纪念碑矗立在下沙校区人体解剖实验室旁边的绿茵地里,碑名叫做“无言师碑”。碑上刻着35 个名字。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为医学事业奉献大爱精神的逝者。他们中最年长者93 岁,最小者只有出生一个礼拜。
  “人体解剖实验课是每位医大学生的必修课,每年医学院的师生都要在纪念碑前向‘无语良师’ 致敬。”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楼佳庆告诉记者,“无偿捐献的遗体,主要供医学院学生进行人体解剖及医学科研使用。”
  遗体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要先进行防腐、固定处理。“这个时期需要一年,接下来才是教学科研使用。”楼佳庆说,学生实验时,要尊重“无语良师”,上课时一定要装束郑重,不能言行嬉戏。
  两年后,遗体使用完毕,由实验室负责送去殡仪馆火化。根据相关规定,遗体捐献用做医学教学研究后,遵照捐献者遗愿或家属愿望进行火化,并按照家属要求,将骨灰返还其直系亲属。
  医学院作为杭州市红十字会的授权单位,是杭州市首家授碑,具有接收遗体资质的单位。截止目前,在杭师大医学院递交遗体捐献登记表的志愿者共有231名,实现捐献35 名。
  “从籍贯来看,捐献者中杭州人比较多,从职业背景看,各个层次的人都有,比如抗日将军、离退休干部、高校教师,也有来自农村的捐献者。”楼佳庆说。
  今天来签订捐献登记表的就有原临床医学部副主任李子平和她的丈夫潘先生,药理系主任沈贵仁老师等。
  据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杭州市自 2005 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志愿捐献的人数在逐年增长。活动当天,有36 人在现场填写了遗体捐赠意愿协议表格,其中 4 名是教师。“但按照 10-12 人使用一具人体解剖的要求,捐献数量远远不够教学需要。”楼佳庆告诉记者。
  此外,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与我校医学院还开展了志愿者联谊活动,这在学校和省、市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常态,既以此表达对逝者的祭奠和哀思,也借此交流探讨遗体捐赠工作。
  本报记者陈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