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深受教育

省领导充分肯定我校学生调研活动



  本报讯“课题选得好、调研有质量。”这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 4 月 11 日给文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篇调研报告的批示,同时要求转发宣传部相关领导和部门。
  张琪、叶利、王雪颖、顾雅青、方常仙、王晨、潘明杰、钱海燕、吴佳妮是人文学院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一群同学,从2014 年开始,他们利用假期,在丁贤勇和余慧菊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以集体或者个人考察调研了我省 11 个地市的近百家祠堂、礼堂等公共空间进行系列,调研以“旧时祠堂到文化礼堂”为主题,从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变迁的视角分析中国农村文化变化的一个侧面。
  经过调研,他们了解到,新中国农村礼堂经历三个时代:建国 30 年的从老式祠堂嬗变为政治礼堂(1.0 时代)到改革开放后从政治礼堂过渡为文化礼堂(2.0 时代),再到当下逐渐融入信息网络元素的多元礼堂(3.0 时代)。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基层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建设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社会,建立现代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化社会的巨大成就。特别是2013 年以来的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更是重拾这一几乎被丢弃的重要载体,消弭了过去政治礼堂的刚性,借助更为柔性的文化力量,重塑农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内容,创建农民的“心灵故乡、精神家园”。
  他们的调研结果经过文字整理和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农村礼堂 3.0 时代:新时期中国乡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建设研究—— —一项基于“浙江创造”的调查与分析》 的调研报告,报告以大量真实数据和素材,反映了建国以来浙江农村礼堂经历了从旧式祠堂嬗变到政治礼堂、以文化礼堂取代政治礼堂并走向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以事实证明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时代性、先进性及示范性,成为新农村建设“浙江创造”的成功案例与重大样板,由此宣传了党和国家在基层社会建设与农村文化建构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
  作为参加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的这一作品,同学们在调研写作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思想教育。课题作者中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有更多的认识,顾雅青在体会中说,虽然我家在农村,但对于“文化礼堂”并没有深刻理解。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礼堂”的建设,“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质的变化,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新习惯,成为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生长在城市的王雪颖说,参加调研后切实感受到“文化礼堂”的重要功效,在农村起到了优良传统文化和历史瑰宝传承的重要作用,也使原来印象中脏乱的农村变得美丽干净起来,这确实是造福百姓的大工程。
海 沫 雅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