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不忘初心,“四有”教师的好榜样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弥兰事迹


弥兰,中共党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13年如一日,她用精益求精的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浸润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心田,带领青年学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与荣光;投身公益7年,她用惊人的毅力、无悔的付出坚持到贫困山村扶贫支教,从一个个爱心图书馆,到一座座高山水窖,再到一张张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笑脸,她以单薄之躯擎起了人间大爱……践行“四有”,如兰馨香,弥兰用实际行动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追求卓越,爱润心田

爱岗敬业,她把教书育人当作伟大使命和人生追求。“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用师爱托起学生的明天!”弥兰如是说。从教13年,她总是争着站出来挑重担。传统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弥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健美操与体能训练》《瑜伽舞蹈与形体塑造》,她把一门门崭新的课程不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宽了体育素质教育。课堂上,她从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自编队形、自创动作、团队合作、分享表演,弥兰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赵婧池说:“弥兰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总能紧紧吸引同学们的目光。她充满激情的示范指导,连不爱体育的同学都能被深深感染带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弥兰坚持了一年年,一日日,年均400学时,她给自己的要求是:永远精彩,永不懈怠。随之而来的论文、教材、专利等更是硕果累累,她研发的“舞蹈形体训练把杆”、“新型舞蹈鞋”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教学之余,弥兰还担任学校健美操队主教练,10年来她几乎全年无休,河南省大学生健美操比赛、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啦啦操联赛、亚洲国际大众健美操比赛等赛事排满了她的日程,从动作编排到配乐,从服装设计再到训练,她都一力承担。双休、五一、暑假、十一等节假日都成了她的工作日,常常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0点。早出晚归的她,有时候半个月也不能和孩子打个照面。当儿子发高烧哭着要找妈妈时,她却仍然在训练场;当孩子熟睡之后,她才披星戴月,从远在郑东新区白沙园区的新校区驱车回家。2014年,她因超负荷工作身患心肌缺血,运动剧烈就会胸闷气短,却不顾劝阻坚持带着“24小时心脏动态监护器”离开医院重返岗位。常年专注地投身教学和带队训练,膝盖和胯骨淤青、扭伤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弥兰依然咬紧牙关,不顾伤痛,无数次跪起、翻滚,反复示范。弥兰的付出和牺牲,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2007年组队时的零基础到2009年开始陆续获得省级三等奖、二等奖,再到2013年开始连年在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积少成多的进步,都凝聚着弥兰的心血。弥兰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同事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练员、国家二级裁判员。

严慈相济,她用行动向学生诠释责任与爱的含义。“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辛苦的,但因为有爱,却是幸福的!”教学和训练中,弥兰是严师,绝不放任学生任何偷懒和缺憾。动作不到位,她手把手纠正;缺乏精神气,她亲自上阵调动;表现力不强,她千方百计示范。生活中,弥兰对学生倾情照顾,像慈母,像知心姐姐。赛前集训到深夜,学生休息了,她还在忙着做营养加餐;加班训练时,她自己顾不得吃饭,却总是不忘给学生买饭;学生生病时,即使是深夜,她也会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她不是班主任、辅导员,但是教学和训练之外,学生的烦恼困扰她总是记挂在心。发现学生有思想问题或心理负担时,她悉心开导,不厌其烦,还把一些特殊学生请到家里,只为让他们从心底感受到温暖;比赛失利时,她第一时间用最乐观的态度面对所有队员,告诉他们人生必须经历风雨。她所教授的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收获更多的是做人的准则和能力。

无私奉献,她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辐射到全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使所有学生受益,弥兰在全校学生中组织一年一度的健美操大赛和啦啦操比赛,成立“跃舞团”,指导“恒音歌艺社”……她把校园活动做得风生水起。从2010年开始,连续8年的全校大学生健美操大赛和啦啦操比赛,从筹备组织到培训选拔,弥兰都亲力亲为,各院系在她的指导下组建了队伍,开展日常训练,这两项大赛已成为学生喜爱、普及面大、参与度高、技术水平强的体育盛宴。校运会作为学校的重大活动,弥兰连续10年担纲开幕式五六百人的团体操排演。训练时,为了学生能更近距离听到指令、看到示范,她用课桌搭成指挥台,消瘦的身影一站就是一整天,偌大的田径场上,声音嘶哑了,她仍在一遍又一遍指挥着学生反复训练。每年校运会都在国庆节之后,为了给全校师生呈上最精彩的表演,国庆7天长假,她就和队员在一起吃住训练。编排新颖、气势磅礴的团体操演出已经成了校运会开幕式保留节目。她所在的体育教学部主任程萍说:“弥兰的热情、开朗、向上感染着周围的师生,她在平凡中的坚守、在执着中的奉献是校园最美的风景线”。

扶贫支教,情暖深山

急人所需,她坚持用真诚传递温暖。很多人在公益之路上浅尝辄止,弥兰却用惊人的毅力坚持了7年,自己花费不下6万元,带动亲朋好友投入助贫资金达10余万。2011年开始,弥兰最初是从身边公益做起,慰问贫困户、一线环卫工人,免费发放面粉,清除白色垃圾。随着弥兰的名字在公益事业中广为人知,2012年,弥兰接到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希望她能到鲁山县深山的一些学校看看,有些学生需要帮助。从此,弥兰和这里贫困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鲁山县很多远离公路的山村里还有衣食无着的留守老人、还有缺少师资和物资的简陋小学。深受触动的弥兰,从此把公益的方向转到更困难的山区扶贫支教,平顶山鲁山县杨家庄小学、龙潭小学、西徐庄小学、赵庄第七小学,漯河市舞阳县天边杨小学,这些山村小学都留下了她自发扶贫支教的身影,几年后,4所爱心图书馆建起来了,体育器材到位了,桌椅板凳改善了,甚至电脑、打印机这些山里的孩子从没见过的设备也配上了。学生每年都还定期收到她捐赠的学习用具以及生活用品。2015年开始,为解决当地村民靠岩石渗水度日的难题,她又带动亲朋好友和同事自发捐建了11座高山水窖。站在依山傍势修造的水窖边,弥兰倍感欣慰的不是村民们的念念不忘,而是他们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大爱无疆,她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弥兰把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作为自己定点扶贫支教的地方,每年六一、端午、中秋、大年三十,她都雷打不动赶到山村,崎岖山路、酷暑炎热、大雪封山、阖家团圆都不能阻挡她送温暖的脚步,从避暑防蚊用具到过冬棉衣被再到年货,从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到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卧床不起的杨海、家里缺少劳动力的王伯、失语多年的李奶奶等都是弥兰常年帮助的对象,她不仅为老人们带去米、油、衣服、现金,更带去了精神上的慰藉。只要弥兰一到,老人们都紧握她的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这孩子心眼好,年年过来,村里人和小学她没少操心。杨家庄村68岁的陈德周说。她常年资助一个叫杨洋的贫困学童,每月总是准时送上200元生活费。只有一名正式教师的杨家庄小学是弥兰最牵肠挂肚的地方,弥兰每次支教都感到时间太短暂,音乐、舞蹈、美术,她俨然成了编外教师。夜晚,孩子都回家了,她就睡在教室,要返回单位上课了,她常常带着嘶哑的嗓音、挂着不舍的泪水与孩子们依依惜别。天冷了,她给杨家庄小学34名学生送新鞋,谁的鞋码多大,她都了然于胸。2017年5月,她又自费指导带领杨家庄小学8名学生走出大山,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极少出过山的孩子们从羞涩怕生到生动活泼,再到成绩斐然,弥兰见证了他们的茁壮成长,满足而又骄傲。

弥兰说,一个人的公益是有限的,必须汇聚起爱的河流。她先后带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60余名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到贫困山村扶贫支教,学校“跃舞团”、“啦啦操队”都加入进来。在弥兰的带领下,到山村小学支教,徒步爬到人迹罕至的山顶给孤寡老人送温暖,都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人生必修课。她的身体力行点燃了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变得更加热心、坚毅、向上,在学业上、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而弥兰的丈夫和儿子,同事和朋友,在她的感染下,也不断壮大这支扶贫支教的志愿者队伍。

有人说,弥兰是具有超能量的人,能将日常繁忙的教学、训练和常年投身公益集于一身。2017年5月6日晚,带队到杨家庄小学支教两天之后,来不及回家就直接驱车赶往新校区,给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的学生训练,训练结束回到家又是晚上11点多。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东方今报先后多次报道弥兰先进事迹,记者采访弥兰时,问她:“这样的常年坚持,累吗?苦吗?值吗?”弥兰却说:“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起责任。我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就要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