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为汴梁晚报“十佳读者”之一,新浪网两度“最佳作品奖”得主,我曾有多篇文章刊载于《职教论坛》《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档案报》等权威报刊杂志上,在阅读和写作上小有心得,很有幸也特别愿意在“世界读书日”前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经历和感悟。
崇尚阅读就是崇尚传承,这已经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共识了。犹太人在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就把蜂蜜涂在书页上,让孩子带着对甜蜜的直观感受逐步接近书籍。刚进入新大陆,美国清教徒们率先以立法的形式颁布了《老魔鬼撒旦法》,规定凡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任命一位老师教孩子阅读和写字;凡满10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不执行这一法令的人,将受罚款处罚。直到今天,在美国主流价值观里还一直传承着“不学ABC,愚蠢至终生”的祖训。
在中国,我们对于读书的推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之所以被称为唯一未曾中断过的世界古老文明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可以从传统文化中那些宣扬读书的格言中窥见一二,比如“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告诫当权者要多读圣贤经典书籍;再比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及“学而优则仕”等等,则是劝诫年轻后辈尤其是青年学子要利用人生的黄金时节,勤学苦读,成为人生赢家。
从小到大,我们大都在这样的氛围下来读书,尤其是在所谓的黄金读书时期,比如18岁之前的求学时代,更是如此。这时期的读书,是以读课本,做阅读练习为主的,当然有的人也会读到配套的经典文学名著。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功利性的阅读,或者实用性的阅读,针对性强,也比较刻苦。但是却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很重要。人们说,善于阅读的孩子学习以及品格都不会太差。我很认同,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很多摘抄笔记,积累了阅读的技能,收获很大。记得中学阶段就曾在一次对课文注释部分的听写活动中获得全部正确的好成绩,从而让一向内向懦弱的我获得了初步的成就感,振奋了自信心。
在求学阶段结束之后,如果依然能够继续阅读就更为难得,这是使生命继续获得丰盈,人生走上更高层级的一个重要途径。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么一句话,不是所有文凭程度高的人修养就高,也不是所有掌握了知识的人就有文化,有的人虽然达到了硕士、博士的层级,可是却存在有人格不健全等方面的心灵缺陷,比如像看到同伴比自己占了优势而投毒的在读博士,像到公园残害黑熊的名牌硕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应该走进阅读,来完善自己。记得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岂止是医愚,更多的是阅读能让干瘪的生命多多丰盈,让偏执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得到充实。也可以说是借助阅读,我们的智慧就在反思回味中萌生了,从此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思维,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起来,我们整个人格状态也就逐步提升了。
当然,这一时期并非不去进行实用性阅读了,恰恰相反的是,实用性阅读的内容还会更多一点。这一时期的阅读特点是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能因为时间忙或者篇章生涩而敷衍应付,要注意和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去读。如果觉得自己没时间,或者读不下去就要做一点点功课了,比如请朋友监督,组成小组或者做读书摘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品味阅读带来的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感受。
在今天,阅读其实更便利了,但也更为碎片化了。人们似乎每天都在阅读的环境中,却又没什么阅读上的收获和积累。还有的人对于电子书、朋友圈推送的文章以及每天的八卦消息应对无力,茫然无措,抓不住重点,丧失了阅读的主动性。对此,我的看法是不妨正视这一事实,因势利导,走进实用化的阅读,做笔记,做反思。把阅读跟书写结合起来,就像在忙乱的日子里学会了记账一样,做记账式的阅读。久而久之,它会帮助你剔除掉那些毫无营养价值的肤浅阅读,逐渐养成深度阅读的好习惯。
这样的话,你的阅读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认知的范围和感悟的深度也在不断地扩大,平凡的生活也就不再平庸,你也会因此而遇到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