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记我校第一届诗词大会







  这时的空气像是一个沉思的孩子,突然安静了下来,双方选手陷入了僵持之中,比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为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热爱,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文化,我校第一届诗词大会于6月8日晚在多功能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团委以及学生处主办,文学院承办,校领导和主要部门负责人出席,全校800多名师生慕名而来,坐满、站满了全场。

小荷才露,战幕终开

      在经过了由文学院朗诵团朗诵的《蒹葭》开场,身着不同时代服饰的选手队亮相之后,四队选手们闯过了宫格题、选择题、抢答题等环节激烈的竞争,令全场鸦雀无声、屏息以待的就是既能决定胜负,又能引发排名大反转的“飞花令”环节,它在瞬间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每队需要派出一人,两两对决,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替背诵出包含指定字的诗句。这是一场耐力、知识、反应力之间的比赛,战局里的每一秒仿佛凝固,又仿佛在飞速溜走,像一座山那样沉重,压在每一个人的心上。选手暂时思维枯竭时,台下观众恨不得也参与进去,想出的答案在嘴边呼之欲出。选手们背出诗句时,观众席不断发出饱含赞叹的轻呼声。
  300首诗词、两个月的时间,这不仅仅给参赛选手带来了压力,也给亲友团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他们相互分工又不相互隔离,尤其是在针对最高难度的“飞花令”这一环节,他们时常会通过网上交流或者见面的方式进行模拟比赛。文学院由党政领导班子带队,抽调马建华、樊宇敏、夏继先、纪晓华等专业教师成立了命题组,团委书记徐甜、袁智敏、夏泽天等辅导员们对参赛学生进行组织和培训。他们在出题时不断更新出题的形式,希望既能结合同学们日常生活引起共鸣,让大家有代入感,同时也使学生们提高对诗词的兴趣,感受到诗词的“烟火气息”。但是随着参与范围的扩大,给老师们的出题难度也在增加,把握好不同专业学生对诗词掌握的程度成为最关键的问题,老师们在出题的过程中也反复与学生交流,通过备份题的反馈情况决定正式考题内容,争取难易程度符合选手们经过充分准备后的诗词水平。
  颁奖仪式后,优秀个人奖的获得者王玉洁接受了记者采访,当谈到诗词对她的意义时,她说:“诗词是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让自己平复下来的良药”,也正是老师的那句“人这一生哪怕一本书都不看,但不要一首词也不读”使她产生了新的看法和兴趣。很多人都认为诗词是文科生的专利,可在这场比赛中,化学化工专业的赵康却有着精彩的表现,他对诗词的积累程度让小记这个文科生也自愧不如。他与诗词的缘分源于高中,当时为了备考大量背诵诗词不仅没使他心感枯燥,反而让他对诗词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月色花影,诗词人生
     《中国诗词大会》过后,社会中掀起了一场学习传统诗词的热浪,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相对于缓慢优雅的传统诗词,人们似乎更习惯了畅销书的阅读节奏,只有在需要时才会一股脑地极不情愿地塞进脑子里。“诗词大会不仅仅是希望大家读几首诗歌或背几首诗歌那么简单,中国的古典诗词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世和审美鉴赏的基本原则,读背不是目的,而是要我们去体味隐藏在诗歌背后的道理和本质内涵,做到学以致用。”文学院马建华老师如是说。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思维和生活都较为活跃的群体,大家有自己的思想和规划,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又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流行与传统之间,大部分同学更倾向于流行文化,看影视剧了解文化知识成为了主流。“其实文化散发在生活的各个部分,但是很多都太过于碎片化、娱乐化,有的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经典,只有你蕴含了中国优秀文化的气质,你才能把中国美的一面、好的一面推广给世界,这也要求大学生能够主动担任起发展文化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文学院团总支书记徐甜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诗词大会不仅让当代大学生领略了诗词独特的古典美和语言内涵,同时也让大家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统诗词的步调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快速甚至急躁,相反它是缓慢的、悠长的,容不得半点轻忽和懈怠。或许在初学时你觉得它仿佛一个行动缓慢、无聊的老头,但渐渐地,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充满智慧与风雅的长者,是一朵充满芳香永不凋零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