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强制唤回归



  最近这段时间,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各种节日接连不断,冬至、平安夜、圣诞节、元旦节、国际情人节,还有最重要的春节等等,因此,多地教育局圣诞节前陆续发布各级学校严禁过“洋节日”的通知便引发了热议。
  其实,针对呼吁传统节日回归和对外来节日理性思考的讨论一直存在,我们讲求开放包容,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一个重大趋势,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可由于猎奇心态和跟风心理,“洋节日”在中国似乎变了味道,各大商家都将这些西方节日作为宣传手段,大搞营销噱头,尤其是针对那些外来节日,成就了一场又一场全民消费狂欢,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可过度的喧嚣过后,似乎只剩下无尽的空虚,过节就是买买买成了“新习俗”。
  而与这种狂欢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大家认为传统节日无聊的抱怨。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变得微不足道,更可悲的是这种遗忘还在不断蔓延,渐渐成为习惯。有太多人认为传统节日就是吃点什么,比如端午吃粽子、冬至吃饺子,似乎传统节日就只是除了吃还是吃,我们忘记追问节日的历史渊源,也懒得思考其背后的意义,甚至不想再过这种节日。没有传承就没有希望,没有历史就难有未来,当我们因传统节日“不够有趣”而放弃她时,对下一代影响是极深远的,青少年正在学习成长阶段,社会环境的熏陶孕育文化的底色。这样看来,教育局禁止学校过洋节的通知也是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长远考虑。
  中国上下5000年,5000年的血脉相连,5000年的代代相传,这些被人称作无聊的传统节日却是无数英灵在历史波涛的那头对我们的凝视与希冀。
  在笔者看来,这强制的背后是一声声深深的叹息。我们以前大多用的是“鼓励”、“提倡”、“呼吁”这样的字眼,倘若成效甚佳,政府又怎会愿意拿出“禁止”、“紧急通知”这样棱角分明的词语。禁止的原因是这些“洋节”大多带有宗教色彩,而这些宗教颜色与我们国仇家恨的屈辱历史密切相关,大肆鼓吹庆祝“洋节”,是对历史的淡忘,更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卑。
  诚然,所有的节日都是在不断传达美好寓意,民众庆祝“洋节”也只是为了借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与其抵制“洋节”的文化渗透,倒不如创新自己,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来都不是靠别人给的,只有自身够稳,腰板才能挺得够直。
  不禁想起卢梭在《瓦尔登湖》中所言:“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我们今天的强制就像是一个警示铃,警示我们当今文化传承已经岌岌可危。该如何留住传统文化的魂,以创新?以沉沦?这取舍之间的中国智慧,才最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