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贷款方便的背后
最极端的方式,就是因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而跳楼自杀。这则新闻在去年就爆出来,但是对如今网络信贷盛行的阶段,仍然适用,那一位跳楼的同学原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是班里的班长,在校期间获得了各种荣誉证书。但是,在学习以外,一个他无法了解和掌控的世界正一点点吞噬着他。在2015年1月,亚洲杯开始了,喜欢足球的他鬼使神差地开始在网上买足球彩票,2元起步,从国彩到外围,他开始越陷越深。他试过一次中7000元,他试过200块钱在两个小时内变成了2000元,他试过把赢的钱拿去消费,购物,大吃大喝,什么都用好的,也试过输光生活费,生活无法继续。他在文章中写到:“这时候我想到了贷款,心想这钱都能赢回来的,贷款也无可厚非。虽然是贷款,心里居然一点恐慌都没有,钱那时候看来就是数字,一个越来越大的数字。”最终,这个数字将他淹没,让他选择结束生命。
这位同龄人的悲剧是值得让人深思的,他在文中多次提到改写他人生的“贷款”则是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的“网络贷款”,那么“网络贷款”流行校园,究竟是学生的“福音”还是“陷阱”?
百度一下“大学生网络贷款”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大学生贷款,当天下款”,“随时随地贷款,全程客服指导,专业隐私保护”,这样申请便利,手续便利,下款迅速的贷款方式,是很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开销需求的。很多大学生会利用网络贷款平台来满足自己的日常消费需求,比如购买一些电子产品贷款,比如在淘宝双十一时购买物品贷款。利用这种只需要身份证和学生证的网络贷款,能在五分钟之内借到钱,十分便利,很受学生欢迎。虽然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是依然是缺乏社会经验的。
在“网络贷款平台”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而这种虚拟性,很容易导致诈骗,欠款等纠纷。根据不少新闻报道,在网络贷款平台中就有一些贷款具有利息高,违约金高等特点。而且部分网贷平台还要收取贷款金额约10%的“服务费”。在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上也并不严格。无需任何抵押,不看信用记录,仅强调贷款便利性和低门槛。这时候,贷款看起来容易,但一旦消费欲膨胀,就可能会如郑德幸同学一样进行“连环贷”,坠入财务“陷阱”。其实从支付宝、微信转账、QQ红包等虚拟货币的流通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金钱转化成一个数字时,金钱的数额开始变得模糊了。而大学生们在不断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下,“网络贷款”实在是一个无底洞。
当大学生“买买买”的消费需求遇上“方便快捷”的网贷平台,究竟是“福音”还是“陷阱”?这就需要看大家是否树立着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了。大学生网络贷款必须要力所能及,并要在合法的经营机构里贷款。用“大学生网络贷款”去做正确的事情,这大概也是“大学生网络贷款”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