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足成千古恨,莫让贷款毁前途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据调查,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差别较大,个别平台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此外,部分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过度消费。 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市场主要在二、三线城市,随着校园贷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部也随之制定一系列规定,以避免由校园贷所引起的悲剧发生。

近日一则在杭大学生杨某为给女朋友开美甲店通过“校园贷”借款,而因无力偿还债务被中介4人非法囚禁将近一周,期间进行多次被殴打的新闻刷爆各大媒体平台。

此次事件也在20171016日上午,在杭州经济开发区法院开庭审理。最终宣判结果,4名参与非法拘禁及殴打杨某的被告人以非法拘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一个月到一年零四个月不等的刑罚。

与之杨某事件相似的校园贷款事件已屡见不鲜,即便在学校、法律所不允许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学生奋不顾身的投入贷款大军,贷款方式有最常见的购物平台分期和纯现金借贷两种,其中现在的校园贷款丑闻多发生在纯现金借贷的情况下,借款金额也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参与校园贷款?

     现在的大学生多秉承享乐主义,物质至上原则,很多时候支出和生活费是不成正比的,而没有过多资金来源的大学生很容易瞄上所谓“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贷款平台。这些贷款平台只要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常见证件便可轻松借到钱,这正符合现在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规律。不合法的借贷公司利用这点,吸引大学生提供身份信息,而大学生往往不知道看似很少的利息,在无形中翻了很多倍,最终导致无力偿还高额债务,这时候前面贷款所提供的信息就成了威胁还款的工具,有名的“大学生艳照门事件”就是这个道理。

     国家严厉打击非法借贷,媒体平台也多次爆出这些借贷平台的黑幕,可仍然有学生以身试法,究其原因现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其实和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面子问题不止存在于大人身上,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也很明显,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而买昂贵的奢侈品、请客时打肿脸充胖子,这都是现代大学生的通病,只是严重与不严重的问题,可见大学生心理课程的重要性,在贷款方面学校不能只是发布一纸通告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究其本才是重点。

非法校园贷款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火热的校园贷平台真正合法合规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披着校园贷外衣的三无借贷才是真正的毒瘤。这些借贷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Q、小广告等手段接近有贷款需要的学生群体,申请简单、放款快、利息低的背后是深深的陷阱,一旦借款无法偿还,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

这些三无平台因为打出的口号吸引人,很容易吸引已经入不敷出甚至已经无力偿还以前贷款的同学。一般三无平台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没有APP和个人网站,特点是:借贷方便、放款快速、不查征信等,其实高额的利息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他们利用的正是大学生不敢惹事、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看似正规的借贷平台,干的其实是高利贷的勾当,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怎样预防大学生非法平台贷款,如果发生暴力催款怎么办?

      合理分配自己的支出,如果急需用钱可以做兼职或者告诉父母,不是特殊情况尽量不贷款,如果迫不得已贷款,学校有合法的生源地贷款或在正规渠道贷款。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是下命令不去落实,定期开办法律讲堂教授基本的法律法规,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应给予帮助。

      校园贷、网贷等均属于民间借贷,归民事法庭管辖,司法机构无权干涉,如果遇到催债人暴力催债一定要及时报警,虽然我国对校园贷没有专门监管机构,根据对普通民间借贷的约束看,对待校园恶意放贷,作为学生首先应做到拒绝偿还欠款人人本利,诉求法律,以便揭露其恶意放贷行为。

校园贷款一时无法取缔,同学们也应擦亮眼睛,不被小利所迷,洁身自好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