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个“假”老师
——记我校优秀教师马建华
“你们对中年男人要宽容一点”,初见马老师,他神态宛若一个孩子,开口第一句话就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原本紧张忐忑的采访氛围瞬间变得活跃。他坦言,“接受采访的感觉就像十七年前我第一次踏上讲台,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吧!”一边说着,一边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咯咯地笑。
伴随着教育理念和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方式、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为了顺应需求其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改变,荣获本年度“课堂教学奖”特等奖的马老师便是教育改革中的杰出代表。“你们如果也不懂得节制,以后会跟这个皇帝一样挂掉的。”文学院的王丰年模仿起马老师的语调惟妙惟肖,中国古代文学本身晦涩难懂,马老师却能结合年轻人喜欢的现代化潮流语言将其讲解。只为了讲解一个知识点,他会精查多种传记记载、考研资料,将笔者评述和考研题目一一摘录,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准确记忆考研点。当被问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是如何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时,“教学方式因课堂而异,我就是桥梁,我的任务就是探索一种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跟古人交流。好多同学也是我的微信好友,我通过他们的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课堂上就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引导。”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这或许就是他与学生的心贴近的法宝。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是《逍遥游》中的一句古语,马老师认为学生是舟,老师应该不断学习,只有扩大了自己的容量才能将学生的认知饱满起来。马老师和许多人一样醉心于读书和旅行,不同的是,他是用兴趣来充实自己的容量。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他会把梁先生那融入皮中骨中、血中肉中的幽默感带入课堂,教会学生把晦涩的故事幽默化,从细微中体察快乐;出去旅游,他在途中会收获更多教学的新思想、新体验,从而突破局限,升华课堂。“听老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他幽默的话语、生动的表情和不拘一格的授课风格会让你不自觉地放下手机。”文学院的史真真讲着,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平时会向老师请教很多无关课堂的问题,有时他一时也找不到答案,但他会马上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后再找到我详细讲解,我从老师的眼神中从没看到过敷衍,他总是竭尽全力!”文学院的崔阳阳动容地说道。出生于农村的马老师亲历了求学的艰辛,“看到这些学生,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我不愿辜负他们,我想尽己所能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马老师诚言道。他是高中母校应届生中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学生,童年时母亲的自学行为是他对文化渴求的萌芽,他对知识有着深深的敬畏,这种敬畏在他十七年的从教生涯中也延续着。“毕业之后,很多学生会来跟我来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当他们苦痛迷惘的时候会找我开导。上海江南大学的一个研究生会把他的每一个重大转折告诉我,这种像父亲一样被需要的感觉是很幸福的。”老师眼里闪烁的光芒久久未散。他秉持着亦师亦友亦父的心态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让他们载着梦想的小船驶向更广袤的海域。满园春色、桃李不言自成蹊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灼灼生寒烬,终朝照席明。在学生眼中仿佛“假老师”的他,却是学生们心中最真切的优秀园丁,幽默风趣的背后却藏着一颗兢兢业业、潜心治学的心。采访接近尾声时,“接了,接了,接了”,他九岁小女儿欢乐的语调从手机里传来,“我快要回去了,先给你在这儿请个假,”他一脸宠溺地挂完电话,“在家里,她是老大。”他微笑着解释道。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用幽默和乐天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望着他,窗外逐渐降临的夜幕也铺上了一层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