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当下 远见未来
每次看书,都让我从理性变成了感性。刚刚从《新京报》:2015 最艺术 ·年度新锐艺术家-陶冶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对抗绝望,就要靠理性主义”。而我横跨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所以对待每一次的迷茫都让我瞬间挣脱感性跳到理性,然后对于未来的路走的更加铿锵有力。
刚入大学我曾真诚的问过一位学姐有没有人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做完四年的事,即用一年学完四年的学习任务。可现在想想我已结束的大一,曾经的好奇却让现实照耀的那么的苍白无力。但想想曾经那部电影《风雨哈佛路》 中的那个努力刻苦的女孩,我知道未来不是梦,那只是远方向你招手挥臂的一个可爱孩子,而接下来的路我照样可以走的掷地有声。有无数人这样想,大学我就是为了拿一个学位证,我一度表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青春的浪费,时间的挥霍。当然现在又不得否认太多的我们都按着这种想法过着这种生活,走着这样的路。而背后的事实恐怕莫过于我们选择了一个我们不懂得、不了解、不擅长的专业,或者他真的不受自己控制,我对他不感冒、不来电、无兴趣。而事实已定,路虽在脚下,也在远方。也许不忘初心总会有意外的幸福收获,就如几位“乐学者”真正的坚守着自己,徜徉在图书室这个书海里品味着,自修室百卷资料的搜索着,考研室屏住呼吸向着理想的大学努力着,更有图书馆楼旁的角落里背着厚厚难懂的书,做着那一汪清泉,川流不息的流淌着……
但丁在 《神曲》 的开篇说:“大海的表面波涛汹涌,而海底却是宁静的。”而我们则恰恰相反,表面也许风平浪静,可是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这恐怕是大学路上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然反应。而我也终归不清楚更愿意选择回归安静,寻一方净土,安一片静心,还是说逃离这其实我也不想要的枯燥无味的生活。海明威谈起 《老人与海》 时说“我只想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可我就想描绘一个真实的自己,我相信时间的磨炼也会让我们成为我们最想成为的那个人。明明一直喜欢写作,喜欢艺术,喜欢制作糕点,喜欢……其实我有太多的喜欢,可唯独和专业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可曾经的我毅然决然不听任何人的阻拦选择了?它。说到这,我想一定有太多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有太多人选择了将就,将就着学习,将就着生活,将就着一切。但我并没有丧失理智,我还在努力着,选择了如果没有放弃就要努力走下去。这又让我想到了林徽因的诗 《自然的赠予》“花刺是花的幽默,颜色,她的不谨慎。花香是她留给你的友谊,她残了,委屈里没有恨。”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不争的事实,每一次的真心投入,总有不一样的人生收获,亦如 《天堂》 部分所言“诸多天使围绕着那束强光,天使们每绕一圈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在某刻我们真的都需要一方净土换一片静心,而那里有我想要的美好,其次就是写着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感触和感动还有不开心。
我喜欢自由,更想流浪世界。而我所有的自由渴望就用仓央嘉措的诗表示为“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里最大的法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人世间最美的情郎。”但事实是我还安分的在这里守候着,毕竟冲动不等于生活,路总是一步一步踏出的。所以我会把我的一切美好都写在这里,明辨当下,远见未来!
在未来某天,一切皆未定数,愿我们都实现我们想要的美好,还是风雨兼程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