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秦






  硝烟纷飞的战国时代即将走完它的历程,昔日的八百诸侯在纷争兼并中所剩无几。而秦国已然具备了问鼎九州的实力,并吞八荒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天下大变之际,每个人都在奔走着、呼喊着,为自己或者国家挣得一丝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命运从此刻开始都不再属于自己,他们将同千千万万的兵士一样,化为这个时代独有的印迹。
  易水之畔燕地的秋季总是伴着阵阵的冷风,给人一种满目萧瑟之感。荆轲在太子丹等人的陪伴下来到易水河边,看着众人的一身白衣,此行的凶险之感突然爬上他的心头。有友未至,他本不愿此刻前去强秦,但太子丹的一句“秦军旦暮渡易水”让他只好妥协。秦军克韩攻赵势如破竹,燕国也危在旦夕,太子丹忧心忡忡,一日竟问起荆轲是否已无意刺秦,可肩负樊将军和田光先生两条人命的他怎会畏缩不前呢?无奈,他不能与友同行,心中甚是凄凉。太子丹含泪向他叮嘱。言罢,荆轲向众人一一作别,好友高渐离为他击筑,他也情不自禁地唱和起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绵绵的情意,在燕赵这些慷慨悲壮之士面前,也化作一种别离的哀伤、一滴不舍的眼泪、一场深情的目送。他看着这些瞋目的兵士、掩面而泣的友人,心中思绪辗转万千,难以言表。但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不知哪来的一股力量让他突然坚定起来,遂上车而去,再不回头。易水之畔,瑟瑟的秋风依然如故。
  秦燕之差多日颠簸,他终于赶到了秦都驿站,此时正值夜晚,他独自一人走到窗前,望着明月,一阵伤感油然而生。在这几日的行程中,他内心对自己此行的目的竟越发动摇了。他从燕国赶来的一路上尽是满目疮痍的景象。破败的民居、人烟稀少的集市、经久不作的农田、衣衫褴褛露宿街头的平民百姓,当然还有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更有甚者,一些兵士趁机对百姓强征暴敛以满足一己之私。他不由沉思,刺秦就能拯救这些人么?亦或是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中呢?而到秦国的几日所见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集市,军容整齐、气势高昂的秦国黑甲军,装潢齐整的座座民宅,百姓其乐融融的生活,而这些他都是看在眼里的。咸阳作为新都,修建规模宏大、修饰华丽,俨然超出了诸侯都城的建制,荆轲在秦国所见到的一切,无不昭示秦王嬴政囊括四海、朝序九州的野心。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心里一颤,思绪又飘到燕东之地。燕王只知道日日沉湎于宫廷娱乐,疏于政事,难为一名英主。可他只是个剑客,也只能是个剑客,太子丹的深情厚义,让他无法摆脱“士为知己者死”的箴言。又是一声长叹,他抽出自己的佩剑,皎洁的月光趁着剑身射到他的脸上,又让他更加坚定了,他是一个刺客。
  命陨秦宫几日的打点走动,今天已到了他觐见秦王的日子。在侍卫队的带领下,他与舞阳走进了大秦权力中心———秦王宫。经过多次盘查和搜身,二人这才缓缓进入秦宫大殿,而秦王听闻荆轲携督亢地图与樊於期的人头,甚是欣喜,早已朝服,设九宾于咸阳宫中。荆轲手捧着樊将军头函,舞阳持燕督亢之图,一前一后走向秦王。他们二人始终不敢抬头以视,怎知舞阳此时竟然脸色慌乱。秦王见状顿时起了疑心,荆轲内心焦灼,只得以“贫贱之民未尝面见王上”来搪塞,哪知心高气傲的秦王倒也相信了。当荆轲将地图快要展尽之时,匕首突现。秦王面露惧色,后退逃跑,他只得绕柱而追,王公大臣也失了分寸,一片慌乱。秦王由仕医提醒,提一把剑向荆轲杀去,一击即中左股。他无计而出,只得将匕首向秦王掷去,怎奈未中,此时侍卫已上殿,将其团团围住。眼前此景,他早有预料,全无惧怕之意。只是不能完成太子丹与田光的托付,心中不免自责与无奈。他仍想这处于纷争的天下,可能真的要被强秦收入囊中了,而他只是秦国这架马车车轮下的一块小石子,无力去阻挡其前进,更难以保燕国周全。他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剑客,一个追求高义的侠士,何尝懂得什么政治的倾轧。一片血泊中,荆轲终于倒下了,带着他无悔的、坚定的面容,带着他始终未变的承诺。而庄严的大殿上,只留下惊魂未定的秦王与众大臣。当秋风再次吹起,荆轲的发蓄在城中的某个角落飘荡起来,俨如一面旗帜……战乱不止的战国时代,最终一统于秦人,历史上辉煌完整的大一统王朝也在嬴政的手中缔造。这是历史的趋势,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但真的有那么些人,或为“忠”,或为“义”,或为“情”,宁愿用生命做赌,和命运较量。他们为信念而活,为信念而死。
  在历史的长河中,辉煌强盛的秦王朝彪炳史册,那个在易水辞别的壮士也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