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理想和自由之间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拜读过两次,一次是刚上大学的时候,一次是上班十年后,中间相差十五年。前一次看书,感觉到的是书中人物的艰辛,后一次看书,感觉更多的是书中人物的崇高。这也许是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带给我更多的思考,让我去认识生活,感悟人生。
  《平凡的世界》讲述了黄土高原1975年到1985年之间响水村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不断与命运抗争,事业虽有不少曲折,爱情也有遗憾,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我想很多人喜欢这本书,是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与家庭出身和运气无关,与努力和付出有关。
  钱钟书先生说过读书的三重境界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就是为黎民百姓而读书,如周总理年少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读得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其实懂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平凡的世界》就是一本好书,一本能赋予人智慧,涤荡人心灵的书,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穷困的人更能体会到小说带给人心理的震撼,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贫穷,你是无法体会到贫穷带给人的最大压力,不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你永远不知道那些穷怕了的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酸与难过。生活中的许多苦难,让我们学会了去面对,学会了去担当,学会了坚守自己的灵魂,在坚韧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经历过波澜起伏的生活,命运才有可能峰回路转,正是有了主人公的曲折和故事,我们才对这本书产生了共鸣。面对困苦,是屈服?是认输?是放弃?是沉默?还是去努力去抗争?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也正是因为有差距,所以我们才不停的追逐理想。现实总是没有理想那么美好,但现实却有无限的可能性。孙少平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虽然现实总是给他带来了很多困苦和无奈,但是他总是一次次与命运抗争,不断超越自我。时光如梭,有时候理想会暂时被现实打败,当我们鼓足勇气去完成理想时,才发现自己缺少的实在太多了,经历过的才是弥足珍贵的。
  自由,是你有能力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孙少平渴望的是精神的自由,生理上的劳累和痛苦对他来说永远都不算什么,双水村,就是加在他精神上的枷锁,是他努力想摆脱的生活。他充满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和强烈的机遇意识,是底层农民青年的奋斗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要读好书,读有益的书;要读的次数多,感悟多,思考多,实践多,对待人生的事情上才会有所进取,有所突破,我觉得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带给我最大的领悟。
  (作者系继续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