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 走进实践
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是我校一贯采用的教学方式。这学期,各院(系)的专业课相继展开实践教学。无论是外出实践,还是岗位实习,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体验,更是收获与成长。在与社会的深入接触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而且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创造潜能,通过合作与分享,培养了团队责任感。
护理学院:最早班的地铁与最前线的医院这学期开始的前两周,韩璐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匆忙赶往早班地铁。9月初,护理学院2016级护理学专业的531名同学,分别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6家医院,展开为期两周的医院见习活动。
被分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三病区的张豫婉,每天跟着老师观看操作步骤、记录操作流程。“七步洗手法”、输营养液、雾化化痰等原来只在书本上出现的名词,如今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临床操作。“临床和课本知识确实有很大差别。在这里,老师讲授的是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完美结合。我们每天做的事都不尽相同,必须时刻保持谨慎。”她在见习总结中这样写道。
张豫婉每天跟着带教老师在病房间来回奔波。看着一站就是一天的老师们,在处理各种繁琐的操作时仍然亲力亲为、一丝不苟的身影,她感触颇深:“临床的忙碌,让我意识到在校期间必须要加倍努力。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更是对将来的患者负责。”
机械工程学院:一把小锤敲出成长“最大的收获?收获个锤子啊!”机械工程学院2016级机械工程专业的张成龙笑道。
这学期开学,机械工程学院2016级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共计406人,开启了为期三周的车间金工实习活动。他们分成两组,在主校区和北校区之间来回往返。
据张成龙介绍,在车间里,老师每天亲身示范,教授同学们具体的操作方法,然后同学们就开始用一把金属小锤子练习各种金属加工的操作。实习结束后,每人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老师根据报告进行审核,未通过审核的同学只能来年再重新实习。
“工科学生最后肯定要走出去实践。如果这个实习能激发我们的兴趣,那将是最大的收获,毕竟兴趣才是‘王道’,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张成龙说。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行万里路中收获感动10月20日至22日,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学专业3班、4班的57名学生,前往红旗渠、马氏庄园、殷墟等多地实习采风。
“谢谢啦,充满温暖的一天。”10月20日晚,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杨岚在QQ空间发布了一条动态。这时她刚刚完成在林州市大菜园、任村镇任村、合涧北小庄村的实地采访和拍摄,对参与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尼奥尼先生的纪录片《中国》拍摄的村民及相关当事人45年后的生活做了深入了解。
第一次参加实地采风的杨岚一直担心自己的措辞不当会引起受访者的反感。正当她犹豫着不敢说话时,一位小姑娘主动向她打起了招呼,这带给她莫大的感动:“那一瞬间感觉非常温暖,让我相信只要真诚地去做,就会遇到很多暖心的人和事。”
与“温暖”的感觉一同增长的,还有杨岚的采访技巧和经验。从一开始紧张地不知道说什么到流畅地提问,杨岚仅用了两天。这种历练和成长,是在课堂学习中难以实现的。
历史学院:洛阳古城与伊洛文化10月21日,由历史学院2015级历史学专业、2016级历史学专业和人文科学实验班、2017级学生会成员等学生组成的170余人的游学队伍,出发前往洛阳城。
两天的行程里,一行人游览了两程故里、陆浑戎古国遗址、汉魏洛阳城等近10个历史人文古迹。每到一处景点,老师都会对同学们讲解该地的历史典故。此次游学以参观古人遗迹为主要方式,目的是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伊洛文化的韵味。
游学是历史学院的特色活动,每年举办两三次。“我想学院组织这次游学,是为了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中原历史文化,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2016级人文科学实验班的时熠说。
实践归来仍要回归课堂。实践的基础就是学好理论知识,而实践带来的经验和收获,也会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无论是实践归来,还是整装待发,郑大学子追求真理、探寻真知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