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 让“膜法”更具“魔法”

———记我校“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获得者张亚涛





  “这种膜微观上来说是一种多孔结构,可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得到。通过改变膜材料和制备工艺就可以过滤不同粒径的物质。”实验室里,张亚涛老师指着实验台上一张高分子滤膜为学生讲解道。不久前,在2017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暨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我校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张亚涛副教授荣获了第九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
  “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是我国化工领域的权威奖项。它是为了纪念侯德榜先生一生为化工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激励人们投身化工事业,由中国化工学会于1996年设立的。张亚涛老师是我校首位获得“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的教师。张老师在我校获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于2009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我校工作。在我校工作期间,张老师曾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以及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与此同时,张老师还担任了Nature出版集团期刊《Scien鄄tificReports》编委,《NatureCom鄄munications》《JACS》《AdvancedMaterials》等期刊审稿人。
  抗菌超滤膜的研制及应用、膜法用于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去除、疏松结构纳滤膜用于染料透盐是张老师研究的主要方向。“做膜的应用目的就是‘分离’,主要是气体分离、染料分离、水分离等几个方面。”谈到膜分离技术,张老师举例道,“比如以前一些海岛上的人把海水澄清就喝了,但现在有了膜之后就可以直接过滤出氯离子、钠离子等离子,留下水分子,把海水变成淡水。现在浙江的海岛上已经有了很多膜分离装置。”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环保、易于控制等特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水处理、碳捕集等领域,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张老师就是这一新兴科技领域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科研要和生产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张老师认为实验成果应投入生产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益处。他利用膜分离技术实现了活性染料与电解质的有效分离,该研究成果在郑州一家公司实现初步应用,用于喷墨印花染料的分离与纯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张老师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各1项,以及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他表示,科研工作者要有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要善于发现有意义、有发展前景的课题并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
  潜心科研的同时,张亚涛老师也十分重视教学。“教学要排在科研之前,科研本就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诸多荣誉中,他最珍视的就是“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的荣誉。平时,张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多。每两周,张老师都会组织他的研究生召开一次组会,对学生近期科研遇到的问题给出指导性建议,指导课题组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同时,他管理的实验室也向本科生开放,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鼓励本科生通过实验学以致用。现已毕业的李丽君和吴宝树本科时期曾在张老师的实验室里制作了水处理装置,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至今,张老师从事膜分离研究工作已经有十余年。11月17日,我校将承办“2017第三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作为论坛青年执行主席之一的张老师说:“我校承办此次论坛会进一步提升我校在膜分离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有人提起膜领域的研究成果,就会想到郑大的化工与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