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工匠之文化,扬技能之灵魂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给自己、给世间所有医者的忠告,很多人对此很陌生,然而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

我出生在自家的小诊所里,从懂事起我玩耍的场所就和医药有关,我从爸妈上班的医院跑到爷爷的中药铺,从中药铺再跑到大伯的小诊所里,从小诊所里再跑回医院。小时候觉得我的生活很无聊,他们的生活很辛苦。我不明白大伯为什么每天为了病人,顾不得回家吃顿饭,我不明白爸妈为什么要为了病人在大年三十那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把我和弟弟自己放在家里,我也不明白爷爷和大伯为什么为了一个膏药跑好多地买药材并一点点亲手炮制,我更是一点也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爷爷会讲孙悟空的故事,而我的爷爷只会告诉我华佗张仲景的故事,可能是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不学医。

然而高考结束后,我陷入了一个所谓的迷茫期,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应该向哪走,无论我做什么都打不起一点精神。爷爷对我说:“眼看八方脚行万路,悬壶济世,做医学好人,中华文明万千,唯有中医不可辜负。我是一个赤脚医生,年纪大了,外面卖膏药的有很多,熬中药的地方更多,可机器熬出来的始终比不过人亲手做的,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人特别多,没时间熬中药,病人拿着我开的药方去外面煎,可那效果,总是达不到我想的预期,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想明白了,中药的煎制也是一门学问,每一次的煎制要根据中药的本身特性,决定中药煎制的前后顺序,它不是一个笼统的东西,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让病人在外面熬过药。不只是我,很多的中医老伙计都这样。”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他们不像是一名医生,更像是一名匠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熬制需要耗费多少的精力,没有人知道他们背后付出了有多少艰辛与汗水,更没人知道在炮制过程的他们有多用心。

正是因为他们这些医学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我们身边不断地被提起,不断地被人们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开始崇尚工匠精神。我也因此坚定的选择了中医学。进入大学以后,常常在思考身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好基础知识就满足了吗?知道人体的特征就行了吗?知道每一味中药的特性就足够了吗?这些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张银萍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她在学校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周六日义务交给学生一些医学技能,而且自主研发了穴位贴来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治疗病症,每一味中药的采购,熬制都是她亲手完成,并且一次次的不断的打磨与改进,而她之所以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因为她想尽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上关于中医技能良莠不齐的现象,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医中药,她改变不了别人,但她能改变学生,使学生改变更多的人,在与张老师的交谈中,我突然觉得,我很渺小,就像一粒尘埃面对着汪洋大海,她对中医的博学与热爱令我无比敬佩。而我也下定决心要成为她那样的人。我渐渐明白身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做的不止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去热爱它,而且要用匠心对待每一件事物。并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否可以像老一辈的医者一样时时刻刻地保持这种不断追求本心,追求创新的精神,并且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而且热爱它,这不是一种口号,不是一种工具,更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态度,这个态度就是医学工匠精神支撑大医精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