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七旬尽天职 但愿世人寿而康

2017 年5 23 ,我尊敬的老师和领导、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在郑州因病去世,享年94 岁。

连日来,我和学校全体师生、李振华的海内外学生、亲友和患者的心情一样,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23 号上午,我还到李老的病榻前慰问,没有想到就此成为永别。

连日来,我的眼前常常孚现着李振华教授在1982 4 月衡阳全国中医工作会议结束后为我们全校师生传达会议精神的场景,台上的他讲得慷慨激昂,台下的我们一个个群情振奋,共同呼唤和迎接中医事业的春天。

连日来,我和大家都在追思李振华教授对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传承李振华学术思想,继承他未竟宏愿,振兴中医药事业成为我们的共同心声。我深缅怀李振华教授,更知道肩上的责任之大、任务之重。

毕生热爱中医药事业

李振华教授在他70年的工作中忠诚于党,热爱中医药事业。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在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23 岁悬壶乡里,擅治外感热性病和内伤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的研究和脾胃病治疗,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脾虚是气虚阳虚而无阴虚、胃阴虚的脾胃病基本病理,提出了脾虚、肝郁、胃滞的脾胃病病理特点,治疗上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大法,自创脾胃病治疗方剂,成为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1957 年豫西地区发生流脑、乙脑疫情,他大胆运用中医药,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2003 年“非典”流行,他不顾八旬高龄,依据自己温病诊疗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李振华以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数十万计的疑难杂症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无数病人的心。

1957年被卫生部评为“西医学习中医甲等模范教师”,1988 年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 年成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9 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学术造诣深厚

李振华不仅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而且学术造诣深厚,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著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等著作数十部,主持研究的“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等国家、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屡获河南省技成果进步奖。1987 年、1997 年被收人《世界科技名人录》和《河南科技名人录》,1989 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河南省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

出色的中医教育家

李振华不仅是中医学家,也是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育学术继承人。1982 年在衡阳会议上,李振华倡议中南五省中医院校每年召开教学和管理经交流会,开创性地开展了中南五省毕业生统考和毕业生交换实习,我就是1984 年第一批中南五省交换实习的中医80 级八位同学之一,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一年的毕业实习给我的中医人生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记,终身受益。李振华从教70 余年,和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83年他尽管已经身为一校之长,仍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为我们年级集中讲授《中医内科学》,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学用结合,深受欢迎。他将治学执教的“五字真经”勤、行、精、博、悟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才。如今,李老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他的治学理念、学术思想也被一代代传承发扬。

李振华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德高望重,高风亮节,为中医药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在中医界享有崇高威望。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宽以待人,关心同志,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李振华在《八十抒怀》中曾写到:“悬壶六旬尽天职,但世人寿而康”。这是一代大师的自我写照,也是他的胸怀和愿望。他的逝世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乃至全省、全国中医界的重大损失,的逝世使我们痛失了一位好领导、好专家好老师!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永远铭记李振华教授的教诲,认真学习他的好思想子品德好作风,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推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以我们的工作业绩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