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之三重境界

   饮食男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吃,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第一要事!有生物以来,就有吃,吃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关乎人类生存、政治斗争、哲学思想等等。论及吃,当然要有吃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名副其实地做一个吃货!我粗略把吃的境界分为三重: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唯我境界。

   自然境界。吃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最低级的生理需求,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吃,言蹇难也。”吃,是一件困苦艰难的事情。不管什么样的食物,不管馒头还是包子、狗肉羊肉、面糊还是树皮、观音土,只要能吃,不饿死就行,甚至吃人!这种吃人现象史书常见记载,每遭逢大饥荒的年头都会出现吃人的惨象。唐代白居易《秦中吟》之七《轻肥》诗中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明代万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东大饥荒,蔡州有人肉。这种现象当然是违背人性的,但在人面临着饿死威胁的情况下,靠吃人肉来活命,是自然属性的体现。只是《三国演义》中猎户刘安家中没有食物款待刘备,于是杀妻供刘备食用;《水浒传》中,孙二娘与丈夫张青在十字坡开店卖人肉包子;李逵取人心肝,做“醒酒汤”,如此等人,竟被后世歌颂为忠义,豪杰英雄所为,不敢苟同。他们所做实属兽行,是人类进化的“返祖”现象,实为可悲。

   天地境界。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横跨海陆空,一网打尽,无不可入我腹中。尝遍人世“新”、“奇”、“特”,开天下之先河。试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巴解),是何等英雄气概,“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世说新语·任诞》)。

   以上是形式上的天地境界,就起内涵来说,人以群聚,其中吃相千姿百态,诸如:佳肴刚上,饿虎扑食者有之;手握猪蹄,长歌一曲者有之;一群淑女相聚,大呼来“一斤大饼,二斤卤肉”者有之;一桌壮士相逢,满脸大胡小抿者有之,不一一足道。余见最精彩,莫过今人吃自助餐状:一块大玻璃门前,几位身材高大,多青白脸色,眼神黯淡无光,均穿着宽大衣服的人,神情恍恍惚惚,扶着墙,迈着漂浮的步子,有气无力地走进餐厅,去前台报团购卷时,说话间气若游丝,一切毕。走到选菜区,两眼顿时放出神采,先塞几个水果进肚,餐桌上形成一道肉山,炭火燃起,肉在架子上滋滋响着,泛着油光,散发出阵阵香气,几对睁大的铜铃明察秋毫,筷子叉子颤抖着在手中待命,等肉刚熟,迅速出击,在座“铁骑突出刀枪鸣”,精准地夹住一块,不管三七二十一,送入口中,随着“妈呀”一声,肉在嘴中“刺溜”作响,不待品尝,已下肚矣!复出手,铁架上肉已尽呼。其中节奏反反复复,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转至“幽咽泉流冰下难”,间杂“半场休息”,收尾于“东桌西邻悄无言,唯见宽衣腹高起”,众人手拿甜点,携手相依扶墙而去!如此情景,天地为之动容震撼,万物皆无此盛荣,高山流水至此绝!

   唯我境界。“一曲新词酒一杯”、“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等等皆是唯我境界。吃的是一方心情,一种品位,一份纯净。这是一种高尚的吃,一个纯粹的吃,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吃。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庸也》),这是一种甘守淡泊的唯我境界,最终英年早逝。“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齐人不食嗟来之食,这是一种骨气凛然的唯我境界。

   唯我境界有很多,重在人本主义之“我”。对于此境界,我很喜欢白居易《问刘十九》一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得其趣!独酌也甚好,一颗寥落的心,要么闲适恬淡,要么伤感无绪,一条长巷,一家老店,泛黄的门面,古旧的桌椅,一瓶未开封的陈年老酒,一碟花生米,此时最好窗外飘着零星的小雨,一个人浅斟低酌,寂寞如斯,物我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