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候鸟,愿为火种,留下光与热——记“感恩之旅”支教助学联盟第十一届队员
七月份的云贵高原腹地,山雾缭绕,漆黑的天空中隐约闪烁着星光 ,村里第一声鸡鸣不绝于耳,来自“感恩之旅”团队的施樊东这样紧锣密鼓地开始自己的一天。
作为团队里三位后勤人员之一,他必须四点多起床为队员们做早饭。五点二十全体集合,他跟随队员们开始每天半个小时的跑操锻炼,嘹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烙印在西关村每一条小道上。六点吃过早饭后,施樊东花些许时间备课,七点左右他就要赶往西关中学和早到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八点准时上课,他教物理,由于支教老师不多,他的一周有十七节课程量。这就意味着,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六点,他基本上是在讲台上度过的。若是遇上周末,施樊东和队员们就扛着旗帜,去困难学生的家里调研,了解家庭情况,完善助学信息。为此,他们来回一趟要走八十里山路。九点过后是工作总结报告,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老师”们,这样的会议一般会持续到十一点。约莫凌晨时分,忙碌了一天的施樊东才能躺下。
这只是施樊东七月支教日子里再寻常不过的一天,也是他的三十名队员在西关中小学2017年支教岁月的真实写照,更是“感恩之旅”团队对于贵州支教助学事业十一年来的坚持,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复一日。
施樊东所在的团队全称为“感恩之旅支教助学联盟”,由河南工业大学学子建立,团队成员现已覆盖河南各大高校,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包括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志愿者联盟。每年暑假,他们都会组织新队员赴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助学。
严格培训:“支教是件很认真的事”
来自土木建筑学院的大三学生施樊东,今年三月刚刚加入,作为团队第十一届新队员中的一份子,也是被层层选拔、走到最后经历支教生涯的老队员。“从三月到六月,都是我们选拔新队员一个时间,期间有很多考验,靠自己坚持,我们也会看你的品行是否合适”施樊东这样告诉记者。对于想要加入的学生而言,通过面试的第二天,第一头拦路虎就出现了——每天早上6:20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跑操集训。支教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队员达到克服惰性的目的。不仅如此,团队还会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预备队员参加,例如假期闲暇时间,团员们会集体出去做兼职,然后把得到的报酬筹集起来捐给贵州孩子,以解决他们的“饮水难”问题。
中途许多人来了又走,但还有不少人秉承着感恩奉献的初心,坚持到了最后。就算如此,他们还要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试讲公开课、系统备课等等一系列支教前期工作。当被问及为何选拔规定得如此严格的时候,施樊东斩钉截铁地说,“支教,因为我们把这件事看的很重,它不是去玩,不是去嬉闹,它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而且到最后只能选择三十个.....很难选,那一定得是最合适的,其实那些落选的学生跟我们现在也是非常要好的兄弟,这不妨碍我们的情谊,但纪律就是纪律”。“纪律”,这是施樊东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提到最高频的一个词。
半军事化管理:“以身作则,艰苦卓绝”
从对“感恩之旅”团队的线上线下接触来看,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凝聚着一股精气神,这种气质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浮躁、懒散,令人自觉振奋上进。我想或许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赋予了他们非凡的气度。在贵州支教的一个月中,生活方面全部自力更生,全体队员统一服装,不论男女,一件粉红色短袖和一件迷彩外套,仅此而已。饮食方面,为了减少麻烦、节省开支,他们每顿都吃土豆,只是因为土豆“便宜、营养价值高”。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施樊东显得有些淡然“已经比山区孩子好了,我们还能喝开水,他们有些住在学校,连热水都喝不上,只能喝自来水”。施樊东认定他们艰苦朴素的做派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他们有规定,“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去调研的家庭受到款待也会委婉拒绝,颇有当年红军的风范。
的确,支教到底教的是什么呢?感恩之旅的成员有自己的答案。他们希望带给孩子们的不止是知识,更多的是优秀的品行。孩子们都是喜欢模仿较为年长者的,队员们将自己做成一个榜样、一个标杆,时间长了,潜移默化,孩子们能从他们身上领悟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价值,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守纪品质,能从他们身上传承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恩情怀。这就是他们“土豆”岁月的意义所在。
播撒希望,薪火相传:“欢迎亲人回来”
至今,西关中学门前依然挂着显眼的红色条幅,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欢迎亲人回来”,足以见证师生之间深厚情谊。走在山路之间,乡亲们若远远看到鲜艳的红色旗帜迎风飘扬,脸上多半会挂上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一定是“感恩之旅”的队员回来支教了。虽然队员们每年如麦苗换茬一般换届选拔,但孩子们总会在新队员身上找到熟悉的影子。施樊东说,当孩子们一看到他们就会惊喜地喊,啊,你好像去年我们的某某哥哥。
对于孩子们来说,支教的哥哥姐姐们不是割裂、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一个团结有爱的大集体。这份流淌在河南和贵州的情谊代代传承,它不会被轻易阻断。微粒星光亦前行,支教的过程是两个点的短暂交汇,之后继续各自的人生。却能互相留下一些自然、真挚的馈赠。“感恩之旅”团队让我们看到了支教事业的务实,也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贵州山区播散希望的种子,他日必将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不做候鸟,只为火种,虽然微不足道,但依然散发出光热,温暖一片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