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对土地的深情———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我校文学院王立群教授
河南大学,百年学府,深田沃土,桃李芬芳。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多方联动,终成一股清流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火爆春节、横扫朋友圈。该节目为何能“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为此,校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我校文学院王立群教授。他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选题精准高明。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大会选择“中国诗词”作为题材,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命题范围恰当。对于国人来说,古典诗词最重要的读本仍然是中小学语文课本。诗词大会牢牢抓住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一最重要的命题范围,叩开了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共鸣。三是重视启蒙教育。自咿呀学语开始,众多父母已开始教孩子背古典诗词。全家同看《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娱乐,更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极为难得而有利。四是反拨“娱乐至上”。选手遍及各行各业,大秀中国诗词之魅力,大秀“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才气,反拨了当前的“娱乐至上”之现象。五是选手风格鲜明。一类是武亦殊、彭敏、陈更等为代表的年轻实力派选手;另一类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选手白茹云等。六是嘉宾各擅胜场。四位点评嘉宾全都是央视《百家讲坛》走出来的老师,风格不同,幽默、沉稳、急促、舒缓,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观众对诗词名句的接受门槛,增厚了节目中诗词、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七是主持人功底深厚。深厚的诗词功底、丰富的舞台经验、老到的控场能力、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大气沉稳的主持风格…董卿又“火”了。
王立群教授分析说,最深层次的原因,应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大国实力不断彰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日渐坚定。总之,一颗颗火热的“诗心”成就了节目的异常“火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化传承,高校大有可为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和思潮的发源地,王立群教授认为,高校理应成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和引领者,承担起传承、提升、示范、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主动引领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更高层次发展,并且积极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去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通过科学研究和直接的社会服务,推动社会文化的进程。
诗词大会担任点评嘉宾的四位老师均出自高校,他们以诗词作引来讲述历史、传播文化,达到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时代内涵,培育新时代下的新文化”教化目的。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运用“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之施教艺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学子的思想深处、血脉之中,以文化成,最终收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良好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明天沉淀下时代的文化精华,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继承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生动有效的施教途径,让凝聚着中华民族精髓与妙义的千年文化“传下去”“活起来”,生生不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来到河大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邂逅———牵挂母校,寄予发展厚望尽管王立群教授现常住北京,但依然十分牵挂母校,“来到河大,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邂逅。”这份真挚的情感犹如大树对土地的深情。对于学校及学子的成长发展,他寄予厚望,“希望学校将来能办得更好一点,办得更有特色一点。希望在将来的诗词大会等节目上,能看到更多河大学子的身影。”
作为百年学府,河南大学底蕴深厚,素以文史见长。“2006年,我能登上《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央视认为河南大学是河南省文史专业力量最强的学校,所以来学校进行海选,并且把河南省的首选放到了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深情地回忆了十余年来的点滴往事,并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其实,诗意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心中。“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领略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分享诗人的襟抱、情怀和本真,让心灵世界变得更加清澈,进而提升自身的修为。”王立群教授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缓缓地流入心间。带着这份期冀和希望,我们不妨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与坚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续写更辉煌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