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宇:摄影点亮我的梦
核心提示:孟祥宇,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专业2014级在校大学生,集班长、年级长、辅导员助理等诸多职务于一身的他,忙碌是大学生活的常态。忙碌之余,他也充分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凭借优秀的摄影技术,在校级、省级等众多比赛中暂露头角。“大学无悔”,站在毕业的当口,回首过去的三年,他不曾留下遗憾。
“画面定格的瞬间,一切都值了”
校园的一角,“铁皮影像工作室”的大巴依旧安静伫立着,大巴未曾行驶咫尺,但关乎摄影的梦想从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拿到的第一桶金我给了我妈妈,这是我热爱的东西带给我的第一笔财富,无关多寡。”彼时工作室刚刚成立,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泉舜一家店做的宣传片,从学校到社会,几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摸索着和客户沟通交流意见,彼此磨合,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做出的成片,最终得以面向社会公开放映,不同于以往的视频仅在学校展播。这一次,更多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孟祥宇内心收获了很大的满足感。
对于摄影的兴趣在孟祥宇小学时使用胶卷照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已经深深地埋下了种子。这一粒种子悄无声息地滋长,时间就是它的养分。学生时代的“三重门”曾一度让这粒种子休眠,在大学,它终于可以肆意生长。“那时候大一,摄影协会社团招新,我在招新帐篷前来来回回走过很多次,没有相机,也并不懂摄影,只是单纯的对摄影感兴趣,最后犹豫再三还是加入了。”作为当时摄影协会会长的陈天文,对孟祥宇走上摄影这条路给予了很多帮助,“他也是我的老师,就像他当时告诉我的,手机也能拍出好的照片,这也正是我现在告诉那些想摄影却苦于没有设备的学弟学妹们的话。”
由最初追求摄像设备,到现在真正懂得自己的思想、专业性于一张照片的意义,在摄影的路上,孟祥宇在一点点的前进。“多拍,多看,多想”,这是孟祥宇总结的学习摄影的方法,他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里的图库,解读其他人的照片,“模仿始终都是学习的第一步”,从大一到现在,这个习惯孟祥宇坚持了多年。经历过硬盘故障导致自己大量的图片丢失,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幅作品。
“给自己感触最深的照片还是自己正式拍摄的第一个作品。”照片被命名为《夜·理工》,画面呈现的是洛阳理工学院的夜景;静谧的夜色中,理工的灯光将黑暗点亮,团团簇簇的橘红、鹅黄的光亮将理工装扮得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散发着温暖的光泽,庇护着在她的怀抱里安眠着的每一个年轻的生命。穹顶之上,深邃的银河在和这位母亲深情地对望。照片拍摄的选择地在大曌国际的楼顶,那时候还是三月份。昼夜温差大,晚上很冷。当时并没有电梯,孟祥宇和他的朋友方文爬了几十层才到楼顶,屋顶照明的灯光给拍摄光线造成了很大困扰,俩人在寒冷的夜里直接脱掉了外套遮住光源。选角度、调相机参数,拍照过程中全然不觉逼人的寒意,心中有一团火,为一张理想的照片熊熊燃烧着。“画面定格的瞬间,一切都值了,”照片一拍完,冷意就“腾腾”地蹿了上来,俩人冻得瑟瑟发抖,放在光源处的衣服因为光发亮的同时也在发热,衣服直接糊了。“一件衣服换一张满意的照片,值了,”于孟祥宇而言,好的照片大概胜过一切吧。
镜头里最美的眼神
日积月累的摄影经历,让孟祥宇逐渐懂得,摄影带给他的远远不只视觉上的美感,摄影引领着他挣脱小的自我束缚,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他要记录美,也要记录现实。
暑期社会实践一直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到嵩县草庙村调研帮扶的项目已经进行多年,学院也计划一直做下去。基于此想法,孟祥宇在大二暑期计划带团队对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拍摄纪录片,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闭塞的村庄,从外地通向村落的路只有一条,狭隘的小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住在学生宿舍,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动手解决。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成为他们拍摄的障碍,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老人们的不理解才是影响拍摄的重要因素。“大概也是想保护孩子吧!老人们封闭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情有可原。”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拍完的素材回去进行剪辑编排时,才更进一步意识到素材不足的尴尬,“想要的镜头、场景都没有。”孟祥宇多少有几分无奈。但是,这一次的经历也让他长了很多经验,“虽然失败了,但我也更加深刻地知道,拍摄的前期准备一定要充分。准备充分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拍摄安排,也要顾及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拍摄对象也得考虑进去。”
记录片没有拍摄成功,但孩子们纯净的眼神永远地留在了孟祥宇的镜头里,留在他的心上,这是摄影为他开辟的一块全新的美的天地。在山里的那段时间,孟祥宇的团队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短短的拍摄时光留下的感动不计其数。临走前都还和孩子们到深及小腿的小河里又捉了一次鱼虾,这是村庄里的孩子最喜欢的活动。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回去再完成拍摄,真的希望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情。”这些幼小的守候者依旧是孟祥宇心头的一点牵念。
孟祥宇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是班长,是年级长,还是辅导员助理,各种繁杂的学生事务并没有让孟祥宇有任何埋怨,相反,有条不紊地处理好所有事情让他收获了深深的满足感。“我的好胜心很强,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我希望被认可。”
每年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也是最忙的时候,在辅导员办公室一呆就是一天也是常事,一来二去和人文学院的老师们也“打成了一片”。前些天,参加研究生考试同学的信息采集是孟祥宇在负责,此后的毕业生信息录入孟祥宇也得管。学院办公室锁坏了,老师们“吆喝”一声“孟祥宇”,他也得找人来修理。“有时候打过来的电话直接问,“孟老师在吗?”,感觉挺有意思的,”大事小事都得做。孟祥宇知道,一切都归结于老师的信任,被信任也恰是他所渴求的东西。在人文学院,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也深深爱着这个他为之付出的地方。孟祥宇在担任摄影协会会长的期间,将摄影协会从原来的隶属单位迁到了现在的人文学院,他希望自己能为人文学院增添更多的精彩,他一直为之努力。
忙碌始终是孟祥宇大学生活的常态,这也是最开始他为自己设定的大学节奏,无所事事从来都不是他想要的大学。大四的他回首过去这几年,时间过得太快,“真的不想走”。但孟祥宇也知道,自己不得不离开,从学校走向社会,是必经之路。
深知大学时光的珍贵,孟祥宇希望还有更多时间留在校园里的学弟学妹们:珍惜当下,一个人的一生,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四年。站好最后一班岗,是他能为人文学院做的最后一点事了。
(指导教师 牛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