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政策助力 走出脱贫致富路
核心提示:9月13日至9月25日,我校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张浩亮作为《中国青年报》选拔出的大学生记者,和同时入选的全国兄弟院校9名大学生记者一起,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带领下,深入贵州六盘水水城县,奔赴偏远的山村,触摸脱贫的脉搏。
贵州省水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这个位于滇、黔、贵石漠化集中连片的穷县来说,脱贫攻坚是县里工作的重点。距市中心区105公里的龙场乡发堤村,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产业脱贫,农旅一体化,在村委会的带领下,他们正在齐力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
(一)
低矮的茅草房,靠双脚走出来的羊肠道,爬坡下河挑来饮用水,这是四年前发堤村的真实写照。这里大多数农民忙着种植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但由于交通不便,产品滞销等因素,收入极低。
“有东西也换不成钱。”这是支书邱全晏最深刻的体会。
2013年以来发堤村响应六盘水市“三变”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加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六盘水国光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发堤村天然酸性土壤,富含硒元素的优势条件,和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给予农民每亩土地300元的流转资金,用以大面积种植茶树。
支书邱全宴知道,在这样的村庄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很难,但是他也知道,机会来了。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而言,放弃祖辈种植的玉米、洋芋,改种茶树,是件荒谬的事情。村民的担心,支书邱全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改革需要领头羊,作为支书的邱全晏就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去试一试。“我是穷怕了,不想让村民错过每一次有可能脱贫致富的机会。”邱全宴说。
201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为了激发农民种茶树的热情,每亩茶树补贴农民1000元资金。由于茶树的生长周期为三年,所以以5:3:2的比例三年内将资金补贴给农民。
为了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邱全晏带头和八个村民承包了1800亩茶树。看着往日的支书全身心投入茶树种植中,村民犹豫了。“不试试我们祖辈永远是老样子,永远也富不了。” 邱全晏斩钉截铁地告诉村民。在村委会上门走访和动员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加入。
万事开头难。茶树幼苗对光的适应性差,容易烧伤。从苗圃移栽到大田,为了防止失水严重,村民们根据网上种植经验,在没有树枝遮挡的地方搭建遮荫棚,此外还在茶树根基铺草。村民们从早上七点出门,一直到晚上六点才回家。一整天弯着腰,到最后腰酸背痛。村民袁二菊现在种植茶树面积400亩,她说:“那几个月,睡觉做梦都在地里种茶树。”
看着四年前种植的茶树走向市场,发堤的农民乐开了花。茶树亩产可达到1000元,每斤“茶青”零售价150元。现在每年除了会有固定的土地资金,还会获得20%的分红。空闲时间去地里经管茶树,公司会发放工资。对未来的憧憬,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发堤村现在茶树规模已经上万亩。以发堕为中心,北到公果梁子,南到吕家寨,西至大摊子,东到瓦厂,一条正在修建的旅游路周边均是茶树的种植区域。
民俗云:“千茶万桑,万事兴旺。”茶树是经济作物,怎么打造自己的品牌,将销路拓广,则是发堤村目前面临的新挑战。
(二)
谈到大学生村官,很多人了解并不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水城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在2014年决定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改革。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李荣能,起初带着家人的反对,村民的质疑,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扎根发堤村两年了。
虽然李荣能有一身的干劲,但工作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出身农村家庭的李荣能在当村官之前并不了解基层是干什么的。所以他比别人更勤奋,李荣能工作时就挨家挨户地“串门”,和村民坐在床上,“东家常西家短”地询问着情况,手拿笔认真地记着。从这个组走到下一个组,重复做着相同的工作,一天下来,他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正是这份用心,才让他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除了日常常规工作,李荣能思考更多的,是怎样带领村民致富。在他眼里,一个地区要想脱贫,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要有产业支撑。
“农旅一体化”是李荣能的想法,他认为,发堤村很多优势资源条件还待开发,借助当地最不值钱的东西去挖掘最有价值的发展条件,才是双赢。
有想法的李荣能行动上也是毫不懈怠,但是面对村民的保守胆小,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他尽力给村里争取到更多的扶贫项目;另一方面,他会结合其他地区和本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些真实生动的例子去说服干部和村民。
扎根基层,有苦有甜。经过近两年的历练,李荣能已经逐渐融入了农村。“来时一身书卷气,归去两袖泥土香。”是他对自己的期待,而他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