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哈密 添彩边陲
——记我校第八批援疆干部
刘志怀生活照
李宝富(左一)与同事一起工作
陈西平在广汇煤矿调研
郭相坤与和田籍维吾尔族学生吃饭
韩宪军生活照
三年前,他们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新疆;三年来,他们远离故土、克服重重困难,饱含感情做好援疆工作;三年后,他们依依不舍、载誉归来。他们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受援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展示了河南理工大学的风采;他们是我校多年来,一批批援疆干部的代表,扎实开展援疆工作,落实党中央扶贫援疆政策,展示了援疆干部的风采。
离家,为了遇见更美的新疆
三年,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还未毕业,一切都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年,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还在教着同一门课,还在进行着未完成的课题。而三年,对我校第八批援疆干部而言,有太多感触和讲不完的故事。我校第八批援疆干部,现教中心刘志怀、化工学院郭相坤、机械学院陈西平、土木学院韩宪军和能源学院李宝富等归来时,正值寒假,看到亲人,他们心里想的几乎一样,“这三年来,最亏欠的是亲人。”在家庭困难与援疆事业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刘志怀,河南省第七、八、九批援疆干部,挂职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6年来,他愧疚于不能在卧床不起的母亲跟前尽孝,自责于女儿从楼梯跌落摔成重伤却不曾照顾她一天,当再次踏上去往新疆的列车,分别之际他竟语塞。一边是至亲的家人,一边是援疆的事业,家人心疼他在那边无人照拂,而他要欠下对家人十年的陪伴。李宝富谈起2014年3月离家时的情境,仍有些激动和伤感,“那时候,我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我要走,他就抱住我的腿,哭着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着已经上小学的儿子,李宝富满怀愧疚,“三年来,我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不仅如此,就连我妈住院手术,我都是后来才知道,更别说去医院伺候她了。”肩头担负的重任,让他们无怨无悔;边疆事业的召唤,让他们义无反顾;哈密学生们求知的渴望,让他们满腔热忱。哈密气候干燥,许多援疆干部都会不适应,不同程度地出现咽炎、流鼻血、失眠等不适症状。李宝富坦言,因为对环境不太适应,三年间,他最经常去的地方除了项目工地就是哈密市中心医院了。而我校的对口援疆单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那时仍在修建当中,校园中还未硬化的土路连接着教学楼、宿舍和食堂,大多数时候,走到哪里都是飞扬的尘土,而好不容易下场雨,却又走到哪里都是泥泞。面对新环境,他们很快的投入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在教学上尽心尽职,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更是亲力亲为,努力提升受援学校“造血功能”,把“传帮带”作为工作重点,力争为哈职留下一直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援疆,就要不辱使命
五位援疆干部通力配合,真抓实干,用真情诠释援疆工作的内涵。早在2010年第一次去哈密时,刘志怀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援疆工作三年,我可以没有英雄壮举,但绝不能碌碌无为。”7年过去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新建了教学楼、田径运动场、民汉餐厅、实训车间,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花园式校园”;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共编制15本设计方案、15本招标文件,约50万字,成为了一个性能优良、疆内一流、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与我校签订了战略性合作协议,设立了我校的函授站;先后有数十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我校相关专业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教师学历水平和师资力量明显提升;我校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开工建设,再到项目日常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校援疆干部投入大量的精力。三尺讲台虽小,却也不失为援疆的大天地。对学生,除了课上详细认真讲解,课后给悉心辅导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和语言能力。常常有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入校前几乎不会说一句汉语。郭相坤就遇到过两个医护系的学生,“他们来自农村,家里条件也不好,成为好朋友之后,我教她们汉语,她们教我说维语,渐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郭相坤说,“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给他们生活费、帮他们买医用书籍和器材,带她们吃饭,放假时候,买一些路上吃的东西给他们,免得孩子饿着。”其他几位援疆干部也都有这样的做法,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们都给予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当地学生结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
作为理工大学的援疆干部,他们身上肩负的是教育援疆和科技援疆,站在讲台上,面对的不仅是哈密的学生,还有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他们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一起审改教材,制定培养方案,完成学科与教学评估、课程验收。不上课的时候,他们举办各类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多媒体课件制作、Word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课题申报以及各类专业软件的使用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受援单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建立教学和科研团队,最终达到提升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软实力的目的。
天道酬勤终不负。每位援疆干部的辛勤汗水和热血付出铸成辉煌的援疆成果。正如刘志怀所说,“回首往昔的时光,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援疆不只是使命,更多的是责任;不只是历练,更多的是挑战;不只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刘志怀同志先后被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全国十九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并记功一次;其他四位同志也分别荣获哈密地区“优秀援疆干部”荣誉称号。
家人的支持,是永恒的动力
“援疆的事,我没有和家人商量。看到学校的公告,顿时心中热血沸腾,立刻填了报名表。”陈西平说,“接到通知,我就着手上网搜寻有关哈密的资料,让父亲、妻儿态度转变。”陈西平的妻子坦言,每次入疆前,她都会提前好几天帮他准备物品,还生怕忘了什么。3年来,陈西平70多岁的父亲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料身体残疾的弟弟,妻子一个人在这3年,扛下了3个家庭的大小事情。陈西平感慨,“家人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我的工作,要是没有他们,我根本无法离开河南。真心地感谢他们,他们是我援疆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
对其他四位援疆干部来说,亦是如此。就如韩宪军的家人所说,“他们在新疆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和各民族的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在家里,就是要做好一切工作,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让他们安心在疆拼搏,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一起做好援疆工作了”。
援疆,一直在路上
三年漫漫援疆路,一世不忘援疆情。他们不忘初心,戮力前行。离开哈密,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奉献过,我无怨无悔!”回顾援疆生活,他们感受了新疆之大,祖国之美,哈密人的热情、维吾尔族朋友的质朴、哈萨克族牧民的豪放;他们践行了无私帮助,无私给予、无私协作的人生信条;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对口支援新疆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各方共同发力是新疆腾飞的关键。新疆作为边陲之地,它的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制定科学的治疆方略,投入充裕的资金,十九个省市参与援疆,援疆干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援疆人力来自社会各企业、事业单位……在援疆投入的广度、深度、力度可谓空前,新疆的教育、科技、基础设施、人才等也将越来越好。我校党委和行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援疆工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援疆效果。选拔优秀干部人才,实地看望慰问援疆干部,严格跟踪管理、严格考核考察、严格落实待遇,为援疆干部人才发挥最大作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强保障,让大家安心、暖心、静心地投入援疆工作。
援疆,一项责任,一段经历,一种精神,一份荣耀,援疆的脚步从未停歇,我校援疆干部对援疆工作的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