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实验室跻身省重点,实现学校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的新突破

省级重点实验室缘何花落南阳理工学院

    近日,河南省科技厅新批准建设2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赫然在列,这一消息传来,令全校师生振奋不已。因为,这标志着我校有了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校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的新突破。

      在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的激烈竞争中,对于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着实不易。我校缘何能摘得一室?3月30日,记者走访有关人士寻找答案。

大因素促省重点实验室落户南工

      据悉,本次全省各单位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达170多个,有80个实验室进入评审环节,经过答辩后,有40个实验室进入实地考察环节,最终确定了2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涉及材料与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化学化工、农业、医学、食品安全与资源环境、管理科学等7个领域,建设主体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基本实现了科研领域和创新主体的全覆盖。

      “此次之所以能够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行列,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方向与内容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趋势,实验室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学术团队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副校长张铟这样认为。

      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最早成立于2006年,在2008年被批准为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南阳中药资源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又于2013年以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拥有13个核心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995m2目前单价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66台套,价值1650余万元。

     从科研团队规模和结构来看,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固定人员30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人20人,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专业结构合理的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已形成了张仲景方药大数据中心构建与研究团队、张仲景方药调节免疫的物质基础研究团队和张仲景方药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

张仲景方药研究走在前列

      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蕴藏2300多种中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临床著作,被称为“医方之祖”,书中记载方剂280多首,中药170多味。在这些药物中,南阳地产优质药材有20多种,其中西峡县山茱萸、南召县辛夷、方城县丹参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研究仲景方药,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院长卞华教授说。

      近5年来,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在张仲景方药调节免疫的物质基础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同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5项, 授权发明专利 18项;获得各级科研奖励20 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44篇,北大中文核心161篇。该实验室构建的仲景方药数据库,先后完成 350种传统医籍整理与深度加工, 101种伤寒金匮类古籍整理工作,并完成结构性数据库构建。

实验室还发挥了较强辐射作用,对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的学科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中医内科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学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实验室还推动着产业发展,象与南阳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公司开展艾草的种植、深加工、新产品的研发等,取得的经济效益已达5000多万元。    

依据中医理论指导,实验室在张仲景方药调节免疫的物质基础研究、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研究、张仲景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张仲景医药大数据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凸显、形成了张仲景方药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张仲景方药研究已在省内处于领先位置

民生健康呼唤仲景方药发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并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校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的研究者认为,正气实际上包含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张仲景方药对调节免疫具有一定优势。临床研究也表明,张仲景方药在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及免疫监视中具有重要作用。“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顺应了相关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医疗卫生的科技创新来提升民生福祉,符合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河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符合群众健康需求。”科研处长司马玉洲说。

卞华认为,以该实验室进行仲景方药的二次开发,可以为调节免疫新药的研制奠定基础,对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弘扬仲景学术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集聚和培养一批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端实用人才,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为解决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科研平台,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动河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