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我们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我们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学校服务,这也是我们的心愿。”退休的赵教授说。师大没有忘记,今天的巍巍学府,离不开一代代黑发积霜的老同志的奉献,老同志也在身体力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离退休处在学校西南的角落里熠熠生辉。
师大老骥:退休不退志,续写夕阳曲
离退休职工管理处(以下简称离退休处),一个以8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为工作核心的行政机构,自1984年成立,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们在师大西南角谱写着他们的华彩乐章。
这天是星期四,离退休处老年大学有豫剧课,九点不到,便有老同志陆陆续续来到戏曲教室。十几位华发苍颜、精神矍铄的老同志拉着板胡、敲着梆板……主唱清清嗓子,摆好架势,一声“走!”伴奏起,一段运气酣畅的豫剧唱腔便开始了。“退休前就是勤勤恳恳工作,现在就是快快乐乐生活”退休老同志连唱两出后笑着说。
2013年开办的老年大学,根据老同志的兴趣和身体状况实行开放式办学,老年合唱班、舞蹈班、声乐班、书法班、乒乓球班、戏曲班……丰富的课程设置让众多老同志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退休6年的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赵长新书记说。“以前工作太忙,退休后又把以前的兴趣捡起来了。”“许多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儿。老人们经常开玩笑说,退休后的生活比退休前还要忙。”离退休处樊莉霞科长说。
“老同志为学校做出了很多贡献,退休了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新的生活重心。”离退休处王淑婷处长说。退休后生活节奏突变,一贯的方向变得迷茫,种种不适应和心理落差使得一位老教师抑郁成疾,对生活失去热情。离退休处得知后,隔三差五去和她聊天,经过耐心地开导,老教师终于迈出了家门,春游踏青、合唱等许多活动中都能看见她的身影。
网上订票、打车、购物、微信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老同志也照样玩转。3月份开班的智能手机基本应用培训班,就让老同志体会了一把智能生活瘾,老同志建有微信群,“约玩”、交流更加方便了。“很多老同志退休后喜欢‘宅’在家里,为了让他们老有所乐,处里花了不少心思。”樊科长说。
采访期间,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同志“误闯”办公室,嘟囔着要让樊科长带她去买馒头。“老人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子女,自己种的菜、买的水果都给我们送过来”,因为有真情,这里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我们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经常有老人深夜或者凌晨给我们打电话,有什么事不找子女找我们。”樊科长不无自豪地说。空巢老人一对一帮扶、组长负责联系制、定期走访……分级化、网格化的制度背后是对老同志细致入微的关心。
老同志们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忧”师大。每天早晨,校园里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佩戴袖章,在校园各处转着“找茬”。围墙破处、乱搭乱建、不文明现象等都难逃他们的法眼,都会被记录下来向学校反映,这便是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老年文明督导队。“督导队创建于1996年,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可为学校服务的精神却一代代传了下来。”王处长说,“老一辈人身上那种以校为家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好人”师大老校医梁声翕,一句简单的“为别人做点事”,她20年倾尽所有捐资助教,到2016年她累计向困难大学生资助26.4万元,向教育基金会捐款7万元,而自己却省吃俭用、生活简朴。
生命科学学院一位95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的老教授,离休后坚持做学问,他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都及时发回学校,对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当离退休处多次提出要为他提供帮助时,他说,学校为他做的足够多,但他的回报远远不够。
教学督导组、素质报告团、心理咨询组……,身居“二线”的老同志在做科研,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为在校师生开设性健康知识教育、提升从教品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不遗余力。“学校对我们几乎有求必应,我们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学校服务,这也是我们的心愿。”退休的赵教授说。离岗不离心,退休不退志,老同志用行动践行着“莫道夕阳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