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职业选手的马拉松冠军





  3月27日,一个平常的清晨,体育学院大二学生李鸿浩匆匆洗漱,赶着点去上早课。除了谢绝了一家媒体的采访请求外,他看起来与一个普通学生别无二致。但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昨天举行的2017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国内选手第一名,2016周口马拉松半程冠军。
  2小时30分15秒,这是他在郑开创下的成绩,运动训练专业出身,拿下过半程冠军,跑得过一众职业选手,如此“根红苗正”的李鸿浩却坦白道,“我不想做职业选手,以后想当个体育裁判,我只想把马拉松当成爱好来跑。”他迷上了马拉松能自由奔跑的感觉,却不愿冠上职业之名。很多职业选手靠着马拉松巨额奖金谋生活,李鸿浩却说,“我不想这样,跑马拉松只是我的兴趣。能坚持跑这么久只是为了和原来平淡的生活划清界限。”对于马拉松,他爱的很纯粹。
  一年里,他跑了28场马拉松,纯粹、忙碌、充实,这是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郑开马拉松国内选手第一、周口马拉松半程冠军……能跑得的这么快,李鸿浩是向黑人取了经还是打了鸡血?他的回答很简单,“是坚持。”
  这个21岁的小伙,却有着宛如老年人的生物钟: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睡觉。“跑步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嘴上喊着热爱跑步的人很多,真的热爱能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跑得累得动不了了,自然一躺下就马上睡着了。”早上五点半,李鸿浩准时起床在操场上压腿拉伸,跑上一阵再去吃饭。固定跑上20公里是他的日常,他喜欢戴上耳机,一个人慢慢跑。去年春节,大年初八,为备战比赛他早早就回到了还是空荡荡的学校,一个人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步特训。不光实践上跑得快,李鸿浩对运动理论研究也颇有小得,“跑步也是个动脑子活,提速分配都有讲究,有人只知道埋头黑跑,那不行。”为了跑步时保存体液,他连提神的咖啡都不常喝。
  这个拿过不少冠军的人,却没怎么穿过合脚的鞋,因为他的右脚永远比左脚大了一码。一岁时,小鸿浩的脚被卷进车轮了受了伤,硬是在脚上开了数不清的刀,剜大腿上的肉补到了脚底板上,直到5岁,他才学会走路。虽说这位田径大神受过伤,但日常训练一天跑个三十公里也是家常便饭,换算成操场,75圈。初中时,李鸿浩作为苗子被挑出来,开始了体校和学校两边赶场跑的生活。刚选进体校的他成绩很差,但这并没浇灭他对长跑的热情,依旧每天上完文化课便匆匆赶往体校,继续训练。李鸿浩在高三时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马拉松,跑到酣处的李鸿浩甩脱了鞋子,就这样打着一只赤脚跑了终点,他却大咧咧地说“没啥感觉”,因为脚上长年累月练出来的茧,厚到他感觉不到疼。
  “37公里,那是我的极限了,要不是加油声那么大,我差一点就放弃了。”这次郑开,李鸿浩是穿着河师大的训练服上了赛场。临到最后,配速走低,体力耗尽,几尽放弃的他听到终点震天的加油声“跑!”“中国的!”“还是河师大的!”他绷紧牙关,硬梗着一股劲生闯过终点线。2小时30分15秒,喝彩声如海,国内选手第一。郑开赛前,李鸿浩把目标定在了国内前三名,老家在泰山脚下的他寒假在家备战郑开,来来回回把家边的后山登了无数遍。马拉松一向是被黑人职业选手包揽前几名,而这次,李鸿浩没有辜负自己期盼,他像风一般杀进了“黑旋风”前锋阵里。
  李鸿浩往返参加比赛的车票已能把一张课桌面铺的满满当当,辗转东西南北,走遍祖国山河,他像风一样匆匆刮过校园:上完一周的课,背起包,拎起跑鞋,继续朝下一个赛场出发。马拉松于他像衣食住行般不可或缺,郑开休整一个星期,他即将要启程赶往江苏参加下一场马拉松。
  21岁的李鸿浩有着很简单的愿望:四处跑跑步,骑车去趟拉萨,当个体育裁判。全世界最著名的业余马拉松选手川内优辉是李鸿浩最崇拜的人,提到偶像时,他的神情亮了一亮,“我就佩服他,特纯粹的一个人,跑步也不图啥利,就为了兴趣。”这句话,其实不单配得上川内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