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造就“女大学生”的走红?







  女大学生傍大款、女大学生被骗、女大学生裸贷、高校拉隐喻女大学生的横幅、女大学生失联……,媒体一次次铺天盖地地报道“女大学生”,“女大学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谁造就“女大学生”的走红?
  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客观上本就属于弱势群体。从主观角度来看,学生个体防范教育相对薄弱,女大学生中的部分人爱慕虚荣,意志摇摇欲坠;甚至有的人道德底线一低再低,埋葬了青春,也埋葬了自己。可这并不是以偏概全,随意贴标签的借口,并不是“女大学生”被伤害后,幸灾乐祸道:“看啊,又是一个女大学生”的嬉笑。再加上社会环境复杂,心怀不轨之人利用以上因素对女生这个群体虎视眈眈,专门选择女大学生作案,如此使得关于女大学生的新闻层出不穷。在我看来,使女大学生这个标签推而广之的当首推媒体。诸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媒体多用女大学生来博取眼球,不管新闻主体是否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是否遭遇了不公待遇,一律贴上标签并以此大做文章。一些案例本是偶发,但媒体过度关注、上纲上线,站在男女平等的高度俯瞰。上当受骗、进入传销组织的男大学生案例不在少数,媒体把重点放在女生身上,专注报道“女大学生”一百年。大做文章的背后或许有真正的弱势关怀———希望以此警醒众人,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娱乐心理、消费心理,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利用读者猎奇的心理,肆意滥用污化女大学生这个群体。
  作为媒体的受众,诸位看客也乐于为此买账。《中国社交媒体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六亿一千八百万的互联网用户,占全国总人口的45%。其中五大社交网站的用户中,除新浪微博男女比例基本持衡外,QQ空间、微信、人人网、陌陌的男性用户数量都高于女性。看客性别比例的不对等也是“女大学生”异军突起的原因,女大学生的新闻满足了一些男性的意淫心理。需求造就市场,市场满足需求,当媒体与看客达成共识,这类新闻自然大受吹捧。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来我往,助长了标签的长盛不衰。
  尼尔·波兹曼曾提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思想便被它左右。反观如今甚嚣尘上的“女大学生”标签,媒体不也在定义着现实吗?这些新闻传达出的信息不再是单纯的学生群体,它刻意放大了“女性”性别,这有意无意迎合了看客的心理,也固化着女大学生好骗、软弱、头脑简单等等的刻板形象。此类只图点击的新闻不仅以偏概全、散播错误信息扰乱社会舆论,还会加剧人们对女性的偏见,让心怀鬼胎的人瞄上女大学生,给女大学生招来更多的黑手。
  女大学生就像待宰的羔羊,面对他们的是一张张血盆大口。但是,人微不意味着言轻,“女大学生”有为自己正名发声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