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洛阳白马寺“白马”



    提起佛教,就不得不提到洛阳白马寺。这座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说到白马寺,不少人又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然而要解释这种美丽误会产生的原因,则要从白马寺的“白马”谈起。
    事物的名称,往往蕴藏其精神、气韵,传达着天地之玄机。白马寺“白马”的名称绝对是其魅力不衰的原因之一,而有关洛阳白马寺名称的来源,则有着多种不同的传说。
    其一,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位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据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亦记载:“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名。”这里的“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例如鸿胪寺、太常寺等。后来成为佛院的泛称,对此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指出:“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其二,据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记载:“外国国王尝毁破佛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为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则取焉。”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传说白马寺创建后,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毁寺者,夜见白马绕塔悲鸣而止,因以改招提寺为白马寺。这里前一记载白马寺名则取自外国,而后一传说白马寺已经成为传说的主角。然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白马寺名皆源自“白马护寺”一说。
    其三,白马寺名出自“佛祖所乘白马”典故。据《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修行本起经》和《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的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太子,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出生时有白马犍陟(或作犍德、干陟)与之为伴,并成为其心爱的坐骑,后太子有感世间诸种苦恼,乘白马出城修行。据佛典记载:白马出行“初举步时,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开示宝路。”因白马始伴佛祖而生,后又载佛祖出家,故遂成为佛教的吉祥物,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象征。早期佛教艺术常以马为饰,如一千三百余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在蓝毗尼遗址看到阿育王所建的佛教雕塑大石柱,上便作有马像(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这样说来以白马为寺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其四,近有学者通过语言学的考证,对于白马寺寺名的源起作了很有新意的解释。他们认为白马寺的寺名是从意为“莲花”的梵语词badma(也有音译为“波头摩”或“钵头摩”)音译而来的。佛教中莲花常常以象征佛性清净而与佛相伴为饰,可以推断,在东汉明帝下诏初建的佛寺中,莲花应该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并以视觉冲击占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样最初的佛寺可能会约定俗成以“莲花”为名。之后,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又取白马驮经的俗语源义而将badma意译为白马,而“白马”的词义则源自民间的误传(参见徐时仪:《白马寺寺名探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 期)。
    四种说法孰是孰非,已无从考证,但史籍表明,白马寺东汉建寺以来,直到西晋时才有白马寺名的记载,其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的译经诸记中。据南朝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记载,竺法护于太康十年(289)四月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二月译《魔逆经》,永熙元年(290)译《正法华经》均在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之名为何直到两百多年后的文献中才出现,其寺名又源自何处?对此,笔者仅透过种种传说的迷雾,略作分析。
    东汉明帝初建佛寺之时,中国境内仍未见有类似佛寺出现,此乃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建造的第一座佛寺,用以给二位外来高僧译经布道。既然没有雷同,自然不须命名。后因佛教盛行开来,佛寺遍地开花,不同的寺庙之间取名以区别便逐渐变得十分必要了。据较早文献汉末的《牟子理惑论》记载:“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建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可知,早期的白马寺虽没有定名,但已有特色,有了十分鲜明醒目的以“马”为主题的壁画。由此看来,之后白马寺之名的出现也便非偶然了。从以上传说可知,白马在佛教观念中是吉祥物,又是护教的圣物,对佛教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佛寺以动物命名在印度也有传统,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有寺庙名“迦布德迦”,就是鸽子的意思;另有雁塔和雁寺,皆取自佛典故事。另外,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马也有很高的地位。马为六畜之首,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马的骨骼。《易经》说卦曰:“乾为马。”即是说,马为阳首。龙是中国最为神异的民族精神象征物,而国人往往将龙、马并提。《礼记·周官》载:“凡马八尺以上为龙。”即马之高大体长者就可称为龙,民间又有“龙马负图出于河”的传说,可见龙、马在古人的观念中是可以相通的,马和龙是同样神奇的动物。有了这样的文化基础,中国这座最早官建的佛寺被称为“白马寺”便合情合理了。可以说,白马寺的“白马”既有印度文化的因子,也有中国文化的因子。
    今日的白马寺,山门外两匹高大石马格外引人注目,从而使得白马寺真正变得名副其实,而这两匹石马,也已经成为白马寺的标志。谈白马寺“白马”,这两匹护卫佛寺的石马的来历我们不得不谈。
    事情还要从1932年说起,时上海1·28事变爆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受到日军的威胁,决计迁都洛阳。国民政府迁洛期间,戴季陶、张继等往访白马寺,目睹了佛教古剎白馬寺朽損不堪、破败荒凉的景象,提议修复。戴季陶并为此向全国发出重修白马寺通电,呼吁各界的支持。后来,戴季陶到上海办事,上海的太虚法师便向戴推荐德浩法师做白马寺住持。德浩法师来到白马寺后,重修了寺院山门两侧的门头堂、前院的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和清凉堂上的摩腾、竺法兰殿;并对寺内中轴才上的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处均修补了门窗,配置了法器。请奉了汉白玉佛像,用青石包镶了汉启道圆通摄摩腾大师和漠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使寺内殿堂楼阁、金壁辉煌,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李冷文:《方外释子 忧国忧民——记白马寺公德大师德浩》,《洛阳文史资料》2007年第28辑,第180页)。
    在此期间,国民党元老张继热衷于地方文物古迹,观览白马寺,见到寺西宋驸马魏咸信墓前有一对石马,便派人将石马移至白马寺,竖立在寺院的大门前,分置左右,伫立至今,形成今天白马寺的格局(刘东周:《白马寺门前的石马》,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编:《中州轶闻》,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1页)。魏咸信是后周及大宋两朝枢密使宰相魏仁浦的儿子,也是宋朝太师太保、右卫将军,他在开宝五年娶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而成为驸马都尉,是宋太祖的女婿,也是宋太宗的侄女婿。史书对魏的评价为“颇知书,亦善待士,然吝啬,喜规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这位生前善敛财、喜规利的大宋名臣于死后近千年能够散尽所有,护卫名寺,也算是与佛有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