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顶天立地的农村科技工作者

——记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陈双臣教授





    自从晋代陶渊明之后,历代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心中大都有一个桃花源。当我问及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陈双臣教授时,他给我描述了自己心中桃花源的模样:“科研成果能及时反哺农村,农民产量和效益双丰收,蔬菜单产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设施蔬菜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陈双臣教授的初印象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官网的一则新闻描述:“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河南科技大学陈双臣教授参与完成的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制约我国设施蔬菜持续发展的连作障碍问题,揭示了连作障碍高发成因与规律,发现了连作障碍防控的突破口;攻克了土壤连作障碍因子消除技术难点;发明了蔬菜根系抗性诱导技术,突破了优质蔬菜连作难的技术瓶颈;创建了“除障因、增抗性、减盐渍”三位一体连作障碍防控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从传统的“大药大肥”向环境友好型消除的重大技术变革。成果应用和辐射近二十省70%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高发区,实现了蔬菜稳产高效、安全和生态环保多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几个生命中的贵人,陈双臣也不例外。陈双臣1978年12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说起小时候,陈双臣开心地说:“那时候的我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闰土经常会在自家的十几亩菜园里看西瓜、看书……像鲁迅的百草园一样,我家的蔬菜园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春种时节,我会和父母在自家菜园里种西红柿和朝天椒的幼苗,经常一忙就是一整天。看着自己种好的一行行碧绿的小苗一天天长大,小小的果实由绿变红,心里格外开心。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我每次看到蔬菜都有一种天然的喜悦感和亲近感。
    1996年9月,陈双臣考入莱阳农学院,就读的是蔬菜学专业。大学四年,陈双臣非常享受自己的学习时光。大一的时候,在刘建萍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同学们经常会到学校的试验田里整地、做畦、种朝天椒幼苗,观察授粉、果实的长势情况。大三下学期,他和同学们一起去寿光参观。连绵不断的塑料大棚、全国蔬菜集散中心的地位、高科技的蔬菜种植技术以及蔬菜旅游模式的引入,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认识到蔬菜种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未来的产业前景非常广阔,这也坚定了他在蔬菜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想法和目标。
    大学毕业后,他如愿地考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始人邹志荣教授。对于陈双臣,邹教授采用了联合培养的模式,让其到国内蔬菜学顶级的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设施内有机基质、水肥耦合等方面的研究。
    这六年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国内蔬菜学研究方面最顶级的设施栽培与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对北京、山西、河北等地的蔬菜基地的参观与指导,他了解到目前蔬菜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连作障碍这一世界难题。

科研路上勤为径

    提起自己的导师,陈双臣说:“邹志荣教授不仅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我接触到蔬菜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方向,而且教会了我一些做人、做学问方面的道理。2000年12月底的一次科研汇报会上,邹教授推荐我们读一下《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主动开展科研,不要存在‘等、靠’思想,做事情要全力以赴,这点对我的影响很大。”
    陈双臣的硕士毕业论文 《大棚番茄越夏长季节高产栽培基质的筛选与水肥量化的研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贺超兴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的。回忆起那段经历,陈双臣至今记忆犹新:“第一个田间试验是从2001年的9月份到11月份,因为灌水量过大加上连雪天,1亩地3400多株番茄苗全被冻死,试验也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导师没有责怪我,但我压力还是蛮大的。接下来的9个月,我几乎天天待在温室里测量植株长势、整枝、抓虫子等等,衣服上、头发上全是绿色植物的汁液,都快变成小绿人了。2002年的大棚番茄越夏栽培产量每亩在23000kg,当时这一产量在全国报道中属于最高。”这一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北京小汤山、山西的徐水、河北的秦皇岛等地,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读博期间,陈双臣开展了转座子Ac/Ds的番茄转化及提高番茄抗病性的研究,利用分子手段继续开展对蔬菜的抗性研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属于领先水平。

做顶天立地的农村科技工作者

    博士毕业后,2006年7月,陈双臣来到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工作。
    教学中,他推崇“因材施教,立足科研发展前沿”的理念,常对学生说:“你们需要和全国的学生乃至其它国家的学生竞争,需要知道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更应具有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在他的推荐和资助下,学生陈浩然、宋爽、江秋钰先后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科研方面,他一直致力于设施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近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著作2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陈双臣于2009年-2011年在浙江大学蔬菜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师从长江学者、杰青、两次国家奖获得者喻景权教授,并继续开展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方面的研究。2013年-2015年先后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展了番茄耐高温基因QTL定位研究,系统学习国外知名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
    谈及在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中的个人贡献时,他说:“我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经过对1563个地块的调查,探明了根结线虫、枯萎病等土传病虫害、钙、硝酸根等离子紊乱导致的次生盐渍化和自毒物质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二是,在核心技术及配套产品研发方面,参与研发了设施果菜广谱诱抗剂,明确了诱抗剂对设施连作栽培下番茄、黄瓜、西瓜、草莓、芹菜、甜瓜、苦瓜等蔬菜作物根结线虫发生的诱抗效果,阐明了诱抗剂对不同果菜产量、品质、农药残留量、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发了丛枝菌根和富有机土耦合栽培防治设施内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技术;利用哈茨木霉开发了防治土传病害枯萎病、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的产品,在山东、河南和陕西省推广应用本成果形成的 “除障增抗减盐防控技术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为了推广有机基质栽培,2001-2003年间陈双臣在国务院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生产基地、总参通信部阳坊蔬菜基地进行病害防治方面的指导。刚开始,他经常带着病虫害图谱去给基地的蔬菜看病,有人开玩笑地称他为 “书本先生”,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之后的一年,他遇到不认识的病害就拿回办公室请教王耀林老先生,渐渐地脱离了书本。基地负责人杨述祖说:“别看小陈年轻,看病害可是一看一个准儿!”2006年工作后,他先后在洛阳周边授课50多次,是洛阳市“农业科普宣传员”。
    陈双臣说了这样几句话,令我非常感动,也了解了他深深的爱农情怀:“我来自农村,热爱农业、关注农民。我选择了农业、热爱农业,农业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科研上,我希望自己能够多发表高水平SCI文章,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级重大课题。教学上,我希望自己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科技推广上,我会多走向农村,做顶天立地的农村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