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全面”办教育 “双院育人”结硕果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特色育人之路

  黄河之滨,平原示范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楼宇亭台,湖光潋滟。一座现代化、园林化、人文化的校园扑面而来。
  这所充满生机的地方医学院,扎根新乡14年,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河南高教领域的一颗闪亮新星。
  三全学院坚持专业育人、素质育人、特色育人,坚持改革创新,在中原大地迅速崛起。学院从成立之初的14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18700余名在校生;从新乡市区一栋简陋的四层小楼,发展成平原新区1400亩的现代建筑群。
  国家一流的医学类独立学院、全省最大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全省唯一一所“全国素质教育示范院校”、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这些教育成就令人刮目。

“三个全面”树立学院办学之旗

  “全面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医学英才”,这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多年来坚持的办学指导思想,也是学院立校之本。
  高校应该服务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三全学院建立之初便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研究就业市场,实现人才培养“产销对路”。早期重视与相关就业单位的日常联络,2010年起,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始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全省的医疗卫生市场、生物医药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这种调研延续至今。
  近几年,学院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形势和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走向,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性、有特色健康服务大学的战略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以教育创新作为发展的主旋律,办学更适应社会需求,更利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为对接区域社会产业发展,学院提出了构建“现代医疗服务、现代医疗装备与技术、生物医药、养老与康复、现代健康与医疗管理”五大专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些专业集群,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近年来增设了本科眼视光学、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停招了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
  医疗卫生服务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行业,不仅需要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三全学院在夯实专业教育之外,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不断改革育人模式,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科学素质、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较完善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毕业后快速成为行业内的“尖兵”、英才。
  “三个全面”的科学理念使三全学院教育工作获得了良好发展。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素质教育示范院校”、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等多项称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显示,该院综合发展在全国独立学院中位居第17位,在医学类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一位。
  未来几年中,三全学院处于转型发展的提速阶段和“十三五”建设的攻坚阶段。面对新形势,该院做出决策,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中原经济区、郑洛新自主创新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卫生健康服务人才。

 “全过程教学”锻造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河南唯一的医学类独立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将“培养医学英才”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学院优化资源,广拓渠道,努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医疗卫生事业高素质专业人才。
  学院内部建设了140余个对接行业岗位需求、跨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还通过不断探索,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学改革试验,建立起“课间见习、暑期见习、临床实习”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医教相长的好做法、新机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学院实施临床医学的全过程教学,即“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理论授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不同。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是大一至大四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大五集中去医院见习、实习。而三全学院则是从大四开始便把课堂搬到医院。具体做法为,大一至大三,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大四到医院学习理论知识并参与临床见习;大五时,学生继续在全过程教学医院实习。
  全过程教学模式意在让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临床见习与理论授课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在医院见习,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经过大四轮转见习,学生日后选择医院、科室、带教老师时更有针对性。
  什么样的医院会成为全过程教学基地?三全学院的全过程教学基地有硬性条件。比如,基地必须有1000张以上病床,是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科室设置应齐全,其中内、外、妇、儿病床要占总病床数的70%以上;基地必须有一支较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本科学历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80%以上,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占25%以上等。此外,基地还需具备相应的教室、示教室、技能训练室、图书室、宿舍、食堂、澡堂及文体活动场所等。
  学院在教学基地遴选一支热爱教学、专业过硬的理论教师队伍和一支技能水平过硬的临床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学院在基础条件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教学基地支持和指导,并为每个基地配置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协调医院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早在2009年,三全学院便开始与安阳地区人民医院合作,探索全过程教学模式。2012年与焦作市人民医院、焦作第二人民医院、京东中美医院等合作,逐渐全面实施全过程教学。目前,学院除104个省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外,已建设全过程教学基地12家。2016-2017学年全过程教学基地共承担临床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带教1680余人,临床实习带教1100余人。
  全过程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断科学、完善,学生在教学基地得到了切实的成长锻炼。许多学生在教学基地已成为带教医生的得力助手,综合表现受到医院方面的广泛好评。医院因为学生见习、实习、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而多次给学校发来感谢信。大批学生毕业后则直接与教学基地或实习医院签约就业。

 “双院制”开创全人教育新模式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素质育人、特色育人的新体系和新模式。2014年7月,三全学院正式启动“学院+书院”的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双院制”改革把“全人”培养提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的高度,建立了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书院成为集成化的育人新载体,学生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辅导员成为教育家,各书院正在形成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硬件环境和育人特色。
  “双院制”教育模式改革,在河南开创了高校全面实施书院教育的先河。学校打破传统的按院系分宿舍的局限,建立了五个住宿制书院。新生开学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挑选进入同一个宿舍,这避免了学生交际面狭窄,更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每个书院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宿舍楼,拥有自己的图书阅览室、会议室、谈心室、学习讨论室等。
  三全学院设有羲和、精诚、仁智、德馨、崇德五个书院,每个书院学生人数3000~4000人。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多强调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书院成立后,宿舍成为管理和教育的主阵地。各书院平均200个学生配备一位辅导员,每个辅导员带两到三个专业的学生。书院师生之间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书院还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年发展,各书院已初步形成不同的育人特色。例如,精诚书院建有学长导师空间、名师工作室、三味厨、国医馆等十个功能区,已经初步形成“学业导师”、“与师品茗”、“国学达人”等塑造学生价值理想的品牌活动;崇德书院建有医德文化区、会客室、谈心室、自助厨房、洗衣房等基础设施,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营造社区化、多样化的学习生活成长空间;仁智书院注重医学与艺术的交集建设,“仁智讲坛”、“传统艺术体验月”、“仁智之星”已形成品牌;德馨书院建有党团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公共设施,开展医德文化节、陋室文化节、国际大学生节等特色活动;羲和书院制定了“五位一体”学风建设体系,形成“6A人才培养模式”,有“思邈论方”讲座、最强班委技能大赛等特色育人活动。
  “双院”教育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除在省市、全国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取得佳绩外,在体育、艺术、创新创业等多种竞赛中也屡屡夺冠。高素质意味着高就业率、高考研率。三全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许多学生考入国内外一流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大批学生进入广东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重点医院、企事业单位工作,成为业务骨干。
  如今,“三全毕业生”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代名词。河南省教育厅与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该院毕业生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创新能力水平等6项指标在省内16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职业期待吻合度在全省129所高校中排第一,就业现状满意度在全省52所本科高校中排第一。
  三全学院院长杨捷说:“‘三个全面’是学院立校之本,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学院的崇高使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我们想通过改革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样,他们毕业后能有效服务社会,自身也会得到良好发展。”(原载10月26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