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山遥水皆有情

——赏析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春风,品一盏香茗,任思绪畅游其中……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亮这一美好景象寄托自己的浓浓深情。在他们的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情谊深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亦或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而我却偏爱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安史之乱年代,他一生颠沛流离,过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漂泊生活,备受艰辛,他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一定的环境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在759年即乾元二年在秦州作下《月夜忆舍弟》一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是其中的颔联。当时正值白露时节气温下降,清露浑浊而变为奶白色,秋水因气温下降而变蓝,荷叶渐残,幽美而感伤变化,中秋将至,引起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伤。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杜甫在长年的战乱威胁之下,心系自己的兄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此句。原本穹顶之下是人人共享一轮明月,但由于时间,地点,及自己心情的不同,诗人感受到的月明程度也会随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变化,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仿佛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最明亮,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意境深远……即使兄弟离散的孤寂使秦州的月亮也无法和手足相聚的温暖的故乡的月亮相比。以此月景,我们不难读出他和弟弟的纯洁美好的友情亲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易低人易散,相见时难别亦难。”边塞瑟瑟之秋,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之下,戍边战鼓和匆匆战事阻断了亲友之间的音信,杜甫无法联系到生死未卜的弟弟,又对家破人亡无能为力,绵绵愁思之中夹杂着对弟弟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在异乡战鼓和凄凉的鸿雁声中和弟弟相见是何等的难!正如清代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所说:“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破涕。”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杜甫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一直无法送达,更加表现出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正如他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愁及国难,引起他强烈的忧愁和思念。仿佛可以想起诗人泪流满面,白素飘裹,抬头望一轮明月,却总也望不到边,国家衰落,家庭离析,亲人不在,怎能不令人伤痛!花木凋零,“白露凋花话不残,凉风吹叶叶出乾。”已处边境,空虚寂寞。
      收藏点滴思绪,握笔凝眸,我看到了著名诗圣面对破碎江山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却无法改变这一事实的无奈。“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让我们一同遨游诗意的世界,去寻找和感悟诗人笔下和内心的诗和远方。
      乘着诗意的翅膀,我们回到了现代……同样地,中秋佳节,我们不忘在阴历八月十五日赏圆圆的月亮,吃各种味道的月饼,还不忘拿手机拍下来月亮传到朋友圈里。信息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月亮这一情感载体的寄托,我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不再像古时沟通不畅,联系更加方便了。月亮也一直在我们的记忆里,永不褪色,闪耀光辉……
      现代生活手机的出现似乎是我们变得熟悉而又陌生,想起了家人相聚,灯火可亲。每个人低头玩手机,却忽视了老人的感受。生活的每一个面都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给我们一个惊喜,让我们措手不及,难以接招!但是面对这一切,不要着急,不要心慌,随时保持微笑,因为那只是生活的裂缝,有了这些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我们密不透风的生活!
      佛语有云:“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灵。”很多困扰和忧愁往往是来源于内心。生命如同一潭清澈见底的水,而思念是其中的杂质。唯有用信念来澄清一段生命之水,才能恢复清澈,重新拥有美好心情。从李白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凄切,离别,泪眼朦胧,化作一句深情的祝你一路顺风。跌倒,失落,一声坚定的“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唤醒了心中希望的曙光;故友重逢,握手相抱,心灵在彼此互道着“朋友一生一起走……”
      落日的余晖落在兄弟的脸上,兄弟真的走了,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他的负势而上,高耸入云的勃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击风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之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他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千年的蒹葭散发着晚香,细品淳朴的民风;杨柳晓岸风残夜的美景,铭刻着分手的惆怅;花落人忘红楼梦断,感慨有情无缘的友情。一句走来,有兄弟和诗酒相伴……
      窗外清风还在游弋,茶中馥香还在飘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一蓑烟雨任平生,”让自己诗意地生活,走进诗人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