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明 湖 畔 忆 ﹃ 乡 愁 ﹄

— — 余 光 中 先 生 与 龙 门 诗 会



  2017 年 12 月 14 日上午,在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余光中带着他无尽的乡愁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 90 岁。消息传出,两岸震惊,群情悲痛。
  消息传至洛阳师范学院,许多师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缅怀先生,追忆先生与洛阳和洛阳师范学院 的 一 段 不 解 之 缘。2014年端午前夕,在“中原文化寻根之旅”余光中诗歌文化河南行活动中,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汪国真等先后来到开封、郑州、洛阳等地。在河图洛书发祥地洛阳,他们参观了栾川老君山、龙门石窟、二里头遗址著名文化风景区,面对博大精深的河洛根文化,余老留连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尤其是龙门石窟,给先生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他仰望着卢舍那大佛说:“我很羡慕洛阳人民,他们生活在历史和传说之中。我希望今后再来龙门,看看武则天的笑容。”并许下诺言,回台湾后慢慢沉淀,将来洛的感受化为诗句,为卢舍那和洛阳写几首诗。同时,应洛阳师范学院梁留科校长的邀请,余先生一行参观了洛阳师范学院伊滨校区,并经学校研究决定,在端午节之夜,我校在拙耕园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与洛阳新闻广播FM88.1、洛阳诗词研究会共同主办“寻根中原 · 龙门诗会”。当晚,余先生与市文化界人士及师院师生代表欢聚一堂,畅谈古今诗词,进行了诗歌交流。诗会上,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 《乡愁》 《汨罗江神》 等作品,声情并茂的诵读让余光中先生激动不已,他欣喜地看到了年轻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中华文脉的自觉传承,感到无比欣慰。情之所至,先生欣然朗诵了他创作的新诗 《招魂》,以寄托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挽。余老此行,不仅给洛阳师范学院留下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洛阳师范学院百年弦歌不辍”的墨宝,更重要的是,先生为洛阳师范学院留下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印记——龙门诗会。没想到先生此次的洛阳文化之旅,竟成为他人生唯一的洛阳之旅,也成为洛阳师范学院一段永恒的珍贵记忆。
  2015年,当“第二届龙门诗会”筹备时,梁校长邀请余光中先生及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绿蒂,香港诗人吴美筠,澳门诗人姚风,湖北省钟祥市作协副主席余秀华等参加诗会。然而,米寿之年的余老身体突然出现不适,未能实现他再次来洛阳的心愿,第二届龙门诗会就这样与余老擦肩而过。虽未能亲临诗会,他践行诺言,创作了百行长诗 《卢舍那》,于2015年4月17日在 《光明日报》 首发,翌日 《洛阳日报》 全文转发。全诗共 127 行,1300 余字,是余老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首长诗。该诗辞藻华丽,文采飞扬:


  想当初江湖满地,鳞鳞蛟龙大禹疏洪,鬼斧神工

把郁郁磊磊从中劈开

让伊水自在向北面流来
要等多少劫数啊岩壁

才有幸雕磐作龛,刻骨成佛

接受胡汉五体的罗拜

想达摩东来,玄奘西征,一张地图

摊成几千里丝路牵引

才牵来多少队骆驼络绎

驼铃摇醒中亚的岑寂

蹄印纵横,一步一陷坑

早被风沙一层层掩埋留下斑斑这龙门古迹……

     诗人思接远古神话,以瑰丽的想象、浪漫的语言,表达了对卢舍那大佛的赞美和对洛阳历史的深思。这是写给龙门石窟的,更是写给洛阳的。2016年,时值洛师百年华诞,“新诗百年,百年洛师”第三届龙门诗会在我校新区举行,杨炼、臧棣、沈苇、颜艾琳、韦锦、王自亮、子川、唐晓渡、周所同、王家新、吕达等大陆、港、澳、台共11位著名诗人汇聚月明湖畔,纵情放歌,共吟河洛诗魂。诗会开篇,我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学子集体朗诵了余老的 《卢舍那》,朗诵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感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不仅向参会的诗人和嘉宾展示了洛阳的大美大雅,也是向远在海峡对岸的余老表达最崇高的致敬。
  如今,龙门诗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成为洛阳师范学院传播河洛文化、传递华夏精神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之一。从第一届茶话会式的诗歌交流会,第二届雨中共话诗情,到第三届月明湖畔诗意浓,再到 2017 年以“旅行的诗意”为主题的第四届龙门诗会暨旅游诗词大会,洛阳师范学院借助龙门诗会这一平台,将中华民族绵远流长的河洛文化传播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洛阳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展示,担负起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助力洛阳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新征程。
  “乡愁诗人”带着对 《卢舍那》 的崇敬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我们相信,明年的春天,他所吟诵的“乡愁”和“卢舍那”等民族精魂,会像菶菶春草生满洛师校园,绵延河洛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