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毕业即解放”的思想

  近日,我与学弟学妹们交流时发现,在谈及我即将毕业的问题时,有学妹表示对毕业的羡慕,理由竟然是:毕业就可以解放了呀。毕业即解放,不知是可以远离那些没有兴趣的公共课还是对于期末考试的恐慌?

  对于我这个准毕业生而言,对毕业不仅没有欣喜,甚至还有一些遗憾和紧迫感,有时不禁会问自己,真的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吗?可以肯定的是,毕业即解放折射的是一种浮躁的校园风气:一是对校园生活的疲乏和厌倦。从开学到期末考试,也许每一天都是昨日重现,说到底无非是宿舍、上课加食堂的三点一线,更有甚者连吃饭都依赖网上叫餐。二是一些同学虽然在大学呆了一年甚至两年,却仍然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大学应该是人生最自由的时光,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自由的思考,也可以利用在校的时间完成学生与社会人的完美对接,以免面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时发生“休克”,再者有的同学过早的融入社会,积累所谓的“社会经验”,染上一身“江湖气”,而不能享受“宁静致远”的校园生活。在我看来,“学生气”却是我们顺利向“社会人”过渡的最后一道屏障。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致毕业生:如何不堕落》一文中这样描述学生时代:“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劣稚一点,不脸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求他们负行为的责任。”

  以我自己在报社实习经历来看,实习生虽没有正式记者的任务繁重,但也不轻松。尤其每逢节日或者国家政策下发的时候,往往一场采访刚结束,马不停蹄的就赶往下一场,中午之前必须将稿子写好发往编辑部,很多时候为了采写一篇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或者接触一些关键人物,根本没有时间吃午饭。大三结束时身边不考研的同学纷纷前往北上广实习,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偶尔会在班级群里吐槽工作辛苦,“没有一项工作不委屈”。当然,也不提倡通过要考研来回避工作的压力,但必须及早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该面对的迟早要面对,不如“未雨绸缪”。

警惕这种毕业即解放的思想,首先要充分认识工作的不易,对未来的可能的工作压力有一个心理预期,其次,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业余时间,向学校申请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以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图书电子资源,多阅读一些经典文献充实自己的思想,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谨记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