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人间春风,因“黔”行而不同
记“一路黔行”团队寒假回访活动
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那么爱心就是温暖小屋的火炉/倘若世界是一棵大树/那么爱心就是滋润大树的养料/倘若世界是一根蜡烛/那么爱心就是点亮蜡烛的火柴
2016年12月初,一路黔行志愿服务团正在招募寒假回访队员,得知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报名了,拿起笔在“报名理由”那一栏我工工整整地写下:“我是来自贵州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说做贡献,只想为我的家乡出一点力。”我相信很多身在异乡的人都有想过为自己的家乡出力做贡献,而我亦是如此。
这次回访队员共有10人,很荣幸,我成为了其中之一,10个回访队员9个贵州的,1个湖北的。从我们这个小团队成立开始,我们就着手准备寒假回访的文艺汇演,利用晚上零碎的时间学跳舞。即使临近期末,大家还是会抽时间齐聚排练舞蹈,除了集体舞,每个队员还准备了个人舞蹈,,10个队员没有一个是学舞蹈的,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但为了教山区的孩子学一点舞蹈,我们从网上搜来很多舞蹈教学视频,一点一滴地学起。
1月13号学校考试完毕,下午4:30队长吕洪玲,副队杨晨和我们一起吃饭,为我们将要去习水回访送行,饭桌上队长吕洪玲这样说道:“这次支教回访我不能亲自带你们去,作为队长有点遗憾,此次前去路程遥远,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那边条件艰苦,大家要想办法克服,团队只有3个男生,要多辛苦一点,有任何问题及时联系我们。”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将要做的是一件有意义但却充满困难的事,可内心仍是无比的坚定。
终于要回贵州了,终于要前往支教回访地了,兴奋、激动充溢着我的心头。当晚8点半我们包车从学校出发,前往汉口火车站,11点我们到达汉口,接着就是排队、取票、候车,由于是春运高峰,候车室里人山人海,没有了坐的位置,我们一群人就站着等了一个半小时。晚上12点40火车准时出发,列车启动的那一刻,我们挥手与这座城市作别,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地。
火车上人多又拥挤,时刻都要保持警惕,半夜里很困的时候就眯一会儿,然后醒来,看着车窗外黑漆漆的一片,火车每到一站,我就知道离目的地又近了一步,离家又近了一步,因为异地求学,一年只能回两次家,每回一次家,就是最开心的事。白天,坐在火车上,最喜欢的事就是盯着车窗外的景色看,我想象着自己是在旅行,多庆幸自己能看到这沿途的风景。无聊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坐了接近20个小时的火车后,第二天晚上8点我们终于到达重庆站,稍作休息后,晚上9点半我们又继续出发,从重庆到习水县最快也要4个小时。汽车在寂静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温度也越来越低,虽说已经是凌晨了,但是大家没有睡意,精神饱满。到达习水已是凌晨1点过了,空中还飘着小雨。同行的队员中有两个是习水县的,由于很晚了,我们一行人就按照之前的计划,分成两队分别借宿在家是习水县的两个队员的家里,我和另外3个队员被安排在队员段艾平家。一进门一股热气袭来,炉子里火烧得正旺,段艾平的爸妈还没睡,都在等着我们,见我们到来,段阿姨赶紧热菜,把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给我们,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到回到了自己家中一样。在坐了整整一天的车后,终于吃到了第一口饭,那种家乡的味道,有满满的感动。
第二天,也就是15号中午我们从习水再次出发,带着爱心物资,经过两个小时后到达了陶罐小学,一放下行李,来不及休息片刻,王仕梅就带着我们到处熟悉环境,一路的奔波,大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疲惫,反而特别兴奋。晚上,当地有一家村民办喜事,下来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村民的盛情邀请让我们难以拒绝,想着别人家办的也是喜事,就更不能拒绝。晚上我和司福玉借宿在一个村民家,开完会回到住的地方已经很晚了,但是我们借宿的那家村民还没有睡,留了后门等着我们,那一刻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那么感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回访工作正式进入正轨,上午我们举办了爱心物资发放仪式,孩子们拿到保温杯,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回到教室,一堂精彩的英语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寒冷的冬天教室传出朗朗读书声。下午我们就教学生们跳舞,还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
来到贵州,每天的天气都是阴天。第一次家访,我们去的是三年级学生刘泽家,说起刘泽,这个小女孩是我走进小学第一个看到的学生,她穿着很干净的天蓝色棉衣,梳一个标准学生头,安静的坐在教室里,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大大的眼睛盯着黑板,那是我初见到刘泽的印象。如果不是司福玉学姐告诉我关于刘泽的家庭情况,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爱笑的天使,却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的爸爸在她还没有出生时就因为犯罪坐牢去了,她的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打算改嫁他乡,刘泽都上三年级了,她的妈妈只回来看过她几次。刘泽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面对我们的到来,刘泽一家非常热情,这次刘泽的妈妈也回来了,在我们与她妈妈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这个母亲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铁石心肠,如果不是迫于生计,我想没有哪个母亲愿意做一个狠心的人
离开刘泽家,司福玉沉默地走在路上,许久,她才跟我说话,她说:“其实我最怕的就是家访,因为每一次去家访,就像在刨别人的伤口一样,了解得越多,刨的就越深。”
回到学校,我坐在操场上,想了很久,我很无奈,我想改变这些局面,可是我能力有限,生平第一次深深地为自己的力量弱小感到自责。中国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的孩子生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我们能为他们做一些什么呢?
最后一次家访我们去的是一对小姐妹家,姐姐名字叫袁佳晴,读三年级,妹妹叫袁佳雨,读一年级。去家访的路有点远,但是一路上有几个队员的陪伴,我们依然能苦中作乐。袁家两姐妹都比较小,前几天在学校看到她们俩穿的很少,衣服也比较脏,所以我们去家访时给她们带了几件棉袄,走进她们家,家里只有她们的奶奶在家,原来今天小两姐妹跟随爷爷一起去镇里了,奶奶虽说不到60,但是看起来很苍老,头发也白了好多。在和奶奶的聊天中我们得知,两姐妹的妈妈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因不满贫苦的生活而离家出走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由于当初她们的爸妈没有办结婚证,母亲的离家,导致现在两姐妹还没有上户口,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姐妹也到了读书的阶段,但因没有户口,两姐妹的很多信息学校也无法完善,尽管当地的学校接受了她们,但是她们却没有身份证号。两姐妹的头发已经很长了,却没有人帮她们打理,十几块钱一本的寒假作业她们也买不起。两姐妹的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永远也看不到。每个不幸的孩子都是降落到人间的天使,愿有更多人为他们撑起挡风遮雨的伞。
在我们离开陶罐村的前一天,有位学生的奶奶知道我们快要走了,特地前来请我们去她们家玩,还偷偷瞒着我们去小卖部买了很多零食过来,硬要塞给我们,奶奶的心意让我们很感动。
离开那座村子的前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我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突然好害怕天亮,好害怕明天很快就到来,害怕与大家分离,更害怕与学生分离……那一晚,我和司福玉聊了好多话题。几天的支教回访,让我一下子成长了好多,这一路下来的快乐与心酸,只有陪在我身边的队员们知道。突然觉得,人活着,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能有父母的陪伴,牵挂的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20号早上,我们的寒假回访文艺汇演如期举行。按照前一天的分工,我们各司其职(有音响师:王仕梅;化妆师:潘映蓉、王芳;造型师:司福玉、韦水芹;主持稿:段艾平;摄影师:龚康;场地布置:曹同飞、林兴涛、赵芬;主持人:由学生担当。看了我们的分工,瞬间觉得高大上)。简陋的环境,简陋的设施,我们却用爱举办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文艺汇演。10点,文艺汇演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是陶罐小学的学生们齐唱校歌《黔陶之梦》,随后是我们回访队员带来的集体舞《感觉自己萌萌哒》,一下子把整个现场的氛围都带动了起来,还有孩子们带来的舞蹈《大梦想家》,灵活的舞姿,励志的歌词,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对梦想的追逐。
文艺汇演圆满结束,散场时,很多学生跑过来和我们拍照留念,有的用笔记下了我们的电话号码和QQ,还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当我坐上车离开陶罐村时,我小心翼翼地拆开那张纸条,看到纸的顶端有一行充满稚气的一行字“亲爱的赵老师,你好!”也是在那时我手机突然有短信,打开一看,我看到了一个单词“teacher”。我知道一定是陶罐的学生,那个单词是他们第一堂英语课学的。车行驶在路上,时而会看到路旁的学生,她们高兴地朝着我们挥手,而我同样示意他们微笑。
青青苍木,始于关爱。在这寒冷的冬季,陶罐小学因我们10个人的到来而变得丰富多彩,我也感谢这群可爱的孩子,与你们相处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快乐。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很开心遇见你们,我最亲爱的孩子们,希望可以带给你们最好的,希望你们茁壮成长,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勇敢前行,希望你们充满希望和阳光,充满快乐和甜蜜,用你们的热情和勤奋灌溉青春!
短暂的支教回访或许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改变,但却能一步一步改变着你我。此次回访,教会学生们的舞蹈和歌曲,这就是改变。支教之旅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旅行,在心灵旅行之时更需要的是带领他们一步一步的前行,一点一滴的改变。
后记:1月13号从学校出发,15号到达,坐车接近30个小时,跨越1300多公里,从开始到结束,10个人一条心,在青春的路上传递着真情,用爱守护孩子们的梦想,相聚陶罐,高歌这一路荣耀与感动,我们彼此携手同行,共同见证梦想的萌芽并衷心祝愿其能长成苍木,一路黔行,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