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走进武职“侃大山”畅聊中西文化异同
本报讯(大学生记者团 周会龙 周扬晨 刘思语)11月13日,加拿大籍学者、主持人、中国首位外籍相声演员马克·亨利·罗斯韦尔(大山)做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透过喜剧看中西文化”为主题,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幽默分享会。
“我可能是你们童年时的偶像,也可能是你们妈妈的偶像,还有可能是你们姥姥的偶像。”分享会伊始,面对在场的“95后”“00后”青年学生,大山“伤感”而风趣地“自黑”年龄,其流利的北京腔、幽默的开场白,引发现场观众笑声连连。
大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回忆了自己早年学中文的故事。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抱着一腔热血拜姜昆为师、正式成为“相声家谱”里的第一个外国人,再到练就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话,甚至方言、俚语,俏皮话也能张口就来。大山幽默深情地讲述,使现场观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一个外国人学习相声这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艰辛和不易。
分享会上,“加中文化大使”大山透过喜剧看中西文化的异同和演变,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给广大师生开启了一扇文化交流之窗,也留下了关于中外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从在多伦多大学攻读中国研究,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从初入中国的好奇探索,到现在的“中国通”,大山结合30年来的经历和感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他认为,中西文化固然存在差异,但也不能忽视中外文化更多的共通之处,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
大山表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相声喜欢以pk的形式展开。当年姜昆老师相声作品中的“鸡蛋诚可贵,鸭蛋价更高”,说明学习语言要懂得文化参照。用相声呈现出来的中国喜剧偏向用pk的形式去演绎,惯用对口相声,而西方则以单口相声为主,中国用矛盾延续故事,将故事反向讲是中国喜剧艺术的特点。再如,西方脱口秀的绝活和技巧展示比重较多,中国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常穿插快板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相声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主,西方脱口秀以讲述别人故事为主。从内容来看,脱口秀这个外来词已经在中国生根,越来越来受中国人喜爱。
大山说:“谈文化,肯定要谈差异,有差异才会丰富多彩,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文化差异也是互相学习的地方,当然存在百分之百的差异就很难交流了。”谈及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之处,大山对比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强调家人团聚,但也有教授认为,春节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圣诞节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体现,两者存在本质区别,所以说文化差异可大可小,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
在互动环节,现场学子提出如何学好英语、中国节日在外国是否受欢迎等问题,大山答疑解惑、妙语连珠,充满了智慧和正能量,现场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他勉励武职学子要勇敢挑战自己,不要过得太安逸,在奋斗中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