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思政工作到底这么抓?“大思政”的格局如何形成?近三年来,学校先后选派120余名由“优青”“海归”“青拔”“青千”等组成的高知教师团体到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和国情考察活动。在这里,现场教学、仪式教学、体验教学等让青年教师们感触颇多,信仰———一个宏大而模糊的概念在井冈山被重新点燃。对于青年教师们而言,这次井冈山之行,是净化心灵之旅,也是重拾信仰之行,更是思政工作入脑入心入行的最美好记忆。

青年教师在井冈山上——净化心灵,重拾信仰国情考察学习





  小时候,井冈山在教科书里;中学时,井冈山在考试大纲里;匆匆大学,鲜有人再提井冈。
  工作后,虽物质充裕,但关于精神、关于信仰,我们还需再认知。
  他们都说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关于90年前的井冈山,有何种魔力?
  500里井冈,埋葬着多少英勇的忠骨
第一天 晴 19-29℃
凌晨的雷声和早上的大雨似乎让青年教师们起得更早,不到7点20,全部到齐。打开花名册,映入众人眼帘的是教授、“优青”、博士、“海归”、博士后……在车上,有同事开玩笑:“上了井冈山,汲取正能量,能发好文章。”这样的玩笑可能是偶然,但也是事实。严建兵教授,2016年上山,当年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殷平教授,2015年上山,2016年一篇Nature问世;郭亮教授,2016年上山,如今是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
  高铁行至湖南,取道衡阳东再上井冈山。蓝天白云之下,井冈山树木苍翠、溪流潺潺,“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大巴车上播的电视剧《井冈山》引起了老师们争相讨论。“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八角楼的油灯”等故事让人好似回到了烽火硝烟的激情岁月。电视里的一句:巍巍500里井冈,究竟埋葬着多少英勇的忠骨?让人感慨万分。
  到了基地,入住、洗漱、小憩,之后便是开班式。基地黄鹤主任说:“这里是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天然的教育课堂。”寻找缺失的信仰,让心灵得以洗礼,让灵魂得以涤荡,这些成了很多老师的心声。
  下午的教学安排非常紧凑,安全教育课、三湾改编专题课、井冈山斗争与精神专题课等把井冈山精神勾勒得清晰明了,让青年教师们深受感动。
  课后,文法院田北海教授很有感触地说:“井冈山精神像是粟裕爬10公里找队伍的信念,无论走多远也不忘记出发点。”无独有偶,植科院陈伟教授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不忘初衷,就是对井冈山精神最好的传承。”
  是晚,月明星稀、空气甜美,和风轻抚、气温舒爽。唯有下半夜的雷声和雨声,又急又快、酣畅淋漓,似乎在演绎当年革命的急切与壮美。
  
15744名遇害者,一定要记得这个数字
第二天 阵雨转多云 20-30℃
这一天,青年教师们先后参观了大井朱毛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大井,大家于一块石头前争相留影,这石头上,刀印依稀地可见。那是井冈山失守之后“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的悲壮遗迹,当年的血腥在90年后的今天依然刻骨铭心!
  在烈士陵园,青年教师们庄重、有序地抬着花圈拾阶而上,低沉的音乐,深情的讲解,让大家更生敬畏之心。在镌刻着15744名遇害同胞的墓碑和汉白玉无字碑前,教师们默默注视,时而哽咽。事实上,井冈山死难同胞远不止15744名,他们只是其中可查且有姓名的。
  在仪式教学中,叶丽明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教育课,一则则故事让青年教师们动容。
  1929年2月12日,敌人在赣州城将伍若兰枪杀,而后剖开她的腹部,取出胎儿剁成肉酱,还把她的头割下来,悬挂在赣州城“示众”3天。一株兰花凋谢在雪花漫舞的冬日!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愿将五尺躯,化作红杜鹃。”叶丽明的这堂课让在场的青年教师们莫不为之扼腕伤情。
  事后,资环院刘广龙说:“是什么动力让革命家们敢于面对死的考验?是信仰!”外语学院王菲说:“这样的仪式感和代入感真让人难忘,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们,以此告慰英灵!”
  下午是“革命后代讲家风”互动教学课,陈晓亭在谈到父亲为了找到他的奶奶和姑姑的事迹时,老泪纵横;芦继兵在谈到农奴制和十八军进藏的故事时,大量图片和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历史就是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才是黄金和真理。或许正因为如此,有青年教师表示,希望自己能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信仰突然来到面前,是那么真实。是夜,难眠,晚上风雨狂作,似乎在述说着什么。
3.1公里挑粮小道,他们挑粮食我们挑信仰
第三天 晴 20-29℃
一大早,穿上红军装、带上八角帽,准备体验“红军的一天”。有了前两天的洗礼,今天穿军装的时候除去敬畏全是庄严。
  来到挑粮小道,阳光斜照山林,坡度极高的羊肠小道连同石路上的青苔一道展现出90年前道路的崎岖与蜿蜒,折射出当年红军将30万斤粮食跳上25公里之远的驻军地的勇气与毅力。
  叶丽明的一句话提醒了青年教师们:当年红军挑的是粮食,我们今天的担子是什么?我们应该挑什么?现场有人回答:是信仰!
  尽管每位老师都汗流浃背,但这掩饰不了内心的兴奋。在下山途中,肖志东老师说:“这样的体验教学让我们了解当年红军的不易,那一代共产党人革命的决心太让人高山仰止!”
  中午时分,入户调查开始,干农活、自做红军餐让大家略感轻松。同行的副校长李崇光教授、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华东、教务处处长江珩等和青年教师们一起摘菜、做饭、炒菜、洗碗,其乐融融。
  八角楼和黄洋界的现场教学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年代久远,但这些建筑和遗迹用事实向青年教师们展现了那一代革命家的斗志和风骨。在这里,毛泽东用一根灯芯写出了两篇皇皇巨著,近代中国的文章从未如此光辉照人;在这里,井冈山的历次斗争、每次探索,都是生与死、血与火的较量。
  在晚上的分享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石绍成老师说:“体验教学很受鼓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优青”李兴旺教授也说:“毛主席35岁写出大文章,时代赋予年轻人太多,我们要保持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时时鞭策自己,把井冈山精神融入教学科研中。”
  井冈山的夜晚静谧清新,晚上青年教师们一起散步,朝五指山峰大声呼喊,对面果真有回音过来。
小井村130条人命,他们的精神永不陨落
第四天 晴 19-29℃
井冈山之行的最后一天,有些不舍。8点一刻,青年教师们来到小井烈士陵墓。天下起了细雨,却又无一人撑伞。
  小井的故事很凄惨。1929年1月29日,敌人将正在小井红军医院治疗的130多名重伤员和部分医护人员押到小溪旁的稻田里。此刻,只要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就能活命。由于没有一个人告密,恼羞成怒的敌人开始疯狂向他们扫射,就连一位年仅14岁的小战士也没放过。顷刻,鲜血染红了小井村的潺潺溪水。
  在小井红军医院“师长献盐”雕塑前,授课者讲述着那时的医院条件的简陋。用菜刀手术、用木锯截肢、用积雪消炎。现场的青年教师,尤其是从事相关领域的老师,听后连连摇头。
  条件艰苦,越能显出人与人的精诚团结和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在这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10时许,结业仪式在基地举行。丁一,新教师,明尼苏达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美国获得美执业兽医学博士学位的首位中国学生。他在发言中说,来到井冈山,真切触摸到了革命精神,这不是文字,不是口号,而是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现实。
  青年教师刘广龙、石绍成不约而同地谈到,我们今天应该继续挑信仰之粮、艰苦奋斗之粮,让信仰成为我们攻克时代课题与历史任务的最佳法宝。管理干部任超说,信仰是有味道的,一种超然、崇高的境界,这需要青年教师们在学思悟践中体会升华。
  副校长李崇光在笔记本上记满了大家的发言,“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么多‘海归’和青年才俊,我多说两句,我们的思想政治怎么抓?我们的国情课、爱国主义教育怎么讲?我想我们在井冈山找到了答案”。他指出,像这样集现场教学、仪式教学、体验教学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是对学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最好补充。
  午饭之后,踏上归途。高铁上,老师们看到了窗外的彩虹,有老师说,那是在井冈山的方向。
  到汉,些许余热,卧床静思,眼前始终浮现出镌刻在基地综合楼的几个大字“永远跟党走”。
记者手记信仰———一个宏大而模糊的概念。但在井冈山,却似乎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
  当叶丽明老师接到这群高知群体时,她坦言,她心里在“打鼓”,她不知道如何与这群“海归”、博士、年轻教授打交道,更不知道如何让这群人接受革命传统思想教育。
  而四天之后,她没想到这群教师会对自己的井冈山情节如此念兹在兹。
  青年怎样、青年教师怎样,这个国家的未来就会怎样;老师怎样、老师教育怎样,学生就会怎样,国家的前途就会怎样。
  由此想到,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到底怎么抓?如何让他们了解国情、熟知历史?是简单的说教还是粗暴地灌输抑或发一发文件?
  实践证明,学校用3年的时间,往井冈山选派了120余名青年教师让他们在这块热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力图将这红色基因传递给当代大学生。
  他们当中,有的成了“杰青”“青千”“优青”,有的发表了Nature等世界顶级刊物,有的成了岗位科学家,有的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可否认,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们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样不可否认,上了井冈山之后,艰苦朴素的作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与信念等对他们的震撼和影响。
  再诚如“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殷平教授所说,这样的现场体验式教学很生动、很具感染力,对自己创建实验室,科研攻关有精神引领作用,“我一定把井冈山精神带回学校,带到课堂,传递给同学们!”
  水稻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教授、博导余四斌在井冈山学习之后表示,这次培训是一堂生动的“党课”。“作为一名科研教学工作者,自己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
  是何种魔力让青年教师们发出这般感悟?我想,是这里的真实故事、真实人物让人流连忘返;也是这里的情景教学、仪式教学、互动教学等让人与现场同频共振;更重要的是,井冈山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内化为中国特色的精神信仰。
  当信仰就真实地摆在面前,青年教师们无法回绝。历史不能重演,老师们也无法穿梭到战争年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井冈山精神化为前行动力,入脑、入心、入行,将教学和科研事业进行到底。
  井冈山,值得一去!井冈山精神,值得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