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之心打磨的不只是品质更是意志
过去,说起匠人,总有人嗤之以鼻,认为匠人就是死脑筋,一根筋,是一条道钻进去了就要走到黑,不撞南墙不死心的人。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会趋炎附势,不会觥酬交错,他们只愿意在所处的专业领域钻研、琢磨。如今,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转型调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人们也开始追求“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用工匠对待工作的热情、用工匠对待产品的认真态度、用工匠对待细节的完美要求,去努力培育和塑造新一代的能工巧匠。
匠人如一粒掩藏在贝壳里的珍珠,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历经岁月的洗礼,海浪的冲刷,它会在贝壳打开的那一刻绽放无限的光芒。犹如我国一些著名的工匠能师鲁班、蔡伦、张衡等人,鲁班在劳动中善于观察和总结,从路边一颗带锯齿边的小草,能创造出锯子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蔡伦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经过不断地用各种材料做实验,最终造出了轻薄实用的纸张;张衡从一个从小对星星感兴趣的孩子,以兴趣为师,克服困难,勇敢追求,最终成为了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这些能工巧匠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这些成就的背后哪一位又不是历经了种种曲折和磨难,历经了数十载的酷暑严寒。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他们要与孤独对抗,与单调对抗,与无数次的失败对抗,最终,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打磨了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自我的升华,也为人类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敬业爱岗的工匠精神。无论前方有多么坎坷,无论任务有多么艰巨,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便会产生出超越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到达理想的彼岸。借用高尔基的一句话,要使理想的宫殿变为现实的宫殿,必须通过埋头苦干,不声不响的劳动,一砖一瓦地去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