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大学


文学院  关 辉

5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四年前,习近平主席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四年来,习近平主席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一带一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会不禁开始思考,在这四年间,中国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众所周知,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而科教文化的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相关部门统计,2016年我国共选拔了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学习交流,选派908名涉及37门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及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共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共928个,产生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此同时,“留学中国”品牌正在逐步形成。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我国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的奖学金新生名额,优化来华留学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正在逐步实现的重大理想,中国大学一直在做出自己的努力。411日,教育部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青岛等六省(区)、市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和六省(区)、市的高校将统筹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516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开设了“一带一路”卫星导航与遥感学生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人才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中国高校根据“一带一路”的政策变化,结合自身实际,适当调整教育政策,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开始需要大量的沿线国家语言人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的语言多为国际官方的非通用语言,因此小语种人才显得尤为稀缺。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小语种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部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适应“一带一路”政策,中国高校开始纷纷新增小语种专业,加强了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高校对于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有利于“一带一路”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新增专业也是增强了高校本身的综合实力,有利于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教育是沟通世界的桥梁,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因此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然而,起初我国的教育国际化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教育文化间的交流主要是向外输送生源,对外传播的中国文化却过于碎片化,无法真正地起到宣传中国文化的作用,教育国际化总体来说是片面且被动的。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高校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沿线国家高校进行人才、科教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中国高校开始逐渐抛弃以往固步自封、兀自发展的理念,主动对外学习交流,同时推进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展。

大学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合作的重要力量。在“一带一路”接下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大学应该主动担当起“一带一路”的智囊团和动力库,即为建设“一带一路”献计献策以及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还应该通过“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大学间架起桥梁,不仅仅是人才的引进来走出去,还是双方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的相互学习。中国大学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同时也反过来为中国大学与外界的沟通提供便利条件。可以说,“一带一路”与中国大学间是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在服务国家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发展中,中国大学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大学,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