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促行 以行促知 知行合一
武昌工学院精准扶贫调研团正在行动
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了“2016寻找全国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的活动。活动旨在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增强大学生在参与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对国情、区情的认识,并在服务与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伴随着精准扶贫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2016年暑假期间,我校积极响应活动号召,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学工办、分团委师生组成的党员先锋调研小组深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继续沿着“十八拐”的山路,顶烈日,冒酷暑,经过长途颠簸与跋涉,调研团队深入到一个个村落、一家家农户,对每户扶贫对象进行深入走访。
7月 22日至27日的走村访户,3600分钟的风尘仆仆,师生团队走进了以油茶和渔业养殖为主要产业的磨市镇花桥村;走进了以种植盆景木苗和柑橘为主要产业的高家堰镇高家堰村;走进了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要产业的流溪村;走进了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的火烧坪镇青树包村;走进了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龙舟坪镇郑家榜村。调研活动不仅让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在国家扶贫政策帮扶下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更是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相互交流切身体会和心得,丰富了团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其团队合作能力。
用心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亲身体验精准扶贫的蓬勃动力
“把学习习总书记讲话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我校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去年我们以学习习总书记“一带一路”系列讲话组成社会实践队开展实践活动。今年,我们聚焦精准扶贫,在实践中让学生更真切的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武昌工学院校党委书记程碧海表示“大学生们把自己的见闻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当地老百姓切实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学们应当用心、用力、用情,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当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提升自我,向农民群众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地方党员干部同志学习不忘初心的品质。”正是将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等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为暑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思想保障,也为他们此次的精准扶贫调研活动注入了蓬勃的动力。
用爱走进贫困农户 以情探访扶贫进展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首先向村内成立的博物馆进发,借由当地历史及文化背景探索农户的致贫原因。第二天,转战居委会,向村干部了解贫困农户的贫困情况及当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2个小时的汽车,1个多小时的“乡村公交”,再加上半个小时的爬山,实践团队成员顶着烈日,了解贫困村民基本信息,对致贫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脱贫建议,并形成一份调研报告,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实践过程中,村干部们用他们的质朴和辛勤的汗水以及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热情周到地接待了调研团队,每到一个村落,团队成员无不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迁,无不感受到绿水青山间的家国情怀。
在“七水二山一分田”的自然条件下,村干部们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好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有利地调动了村民生产自救脱贫致富的“内生力”。花桥村的一对一“精准扶贫服务队”;高家堰村的易地扶贫家园建设;流溪村的养老无忧、看病不难等有效举措,无不体现出村干部们的睿达与智慧。调研团队师生们深深地被感动着,他们看到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各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让他们更相信,在基层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需要更深入的调研。感受生活的变迁,与心灵对话,与现实斗争,扶贫攻坚成果确实来之不易。
在与农民伯伯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花桥和高家堰村种植的都是一些经济价值很低的作物,主要用于自己解决日常的温饱问题。由于地处山区,可耕作的土地非常少,这就直接导致收入的低下,可以说,除了去外地打工挣钱之外,这里的村民几乎没有额外的收入。但从村的自然环境条件来看,这里雨量充沛,年光照时间较长,非常适合柑橘、盆景的种植。而且这里的年青村民大都出去务工,仅剩的劳动力以老弱病残为主。结合以上二点,实践团队觉得在花桥和高家堰村种植果树和盆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对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进行适当的培训。这次的考察经历成为实践团队一次十分接地气的民情、乡情教育,不仅让他们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立志学有所成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凝聚青春正能量 服务社会民生
调研期间,队员们还与花桥和高家堰村小学的孩子们展开了海洋知识科普教育游戏活动,并向小学图书馆转交了学校图书馆捐赠的近400册图书。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如此好学,实践团队对村民脱贫致富的前景十分看好,对省委、省政府的‘双到’工作充满了信心。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更是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耐心细致地回答居民们提出的问题、普及家电安全使用知识和网络安全知识。同时,调研团队通过对一户户扶贫对象的深入走访,也深切感受到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他们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基层干部的精准帮扶,使他们不断地焕发出生产自救,脱贫致富的“内动力”。村名们说“现在的路通了,灯亮了,水有了,遇事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生活正大步奔小康。调研团队感受到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各村路网格局更加健全;解决吃水难农户达90%;电网逐步改造,用电质量得到提高;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他们感受到了,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困难与希望同在,成功与失败并行。村民对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有人信心满满,有人消极度日;陈旧观念与落后思想需要得到进一步解放;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还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监管与公平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如何有效巩固精准扶贫胜利成果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追求实践与真知的路上,武昌工学院精准扶贫社会调研党员先锋队一直在行动,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相互交流切身的体会和心得,不断增强见识才干,不断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是凭借着正青春的激情和一颗帮扶贫困父老的初心,我校精准扶贫调研团入围全国百强,并荣获了“全国优秀实践团队”的称号。校团委在湖北省2016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被评为2016年“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其中,武昌工学院食品科技支农队和武昌工学院知行促进“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经济与管理学院朱靓老师获先进工作者称号,食品工程学院刘华老师获先进个人称号。
编后语:
“在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高校注重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今天,我们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展现了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武昌工学院校党委书记程碧海表示“青年学生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新颖的想法,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既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又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所长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思路。走进乡间田地,近距离地接触贫困户,让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及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学会感恩,更加自觉地加入到扶贫攻坚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