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校园更应当开阔眼界
上课的时候在班上做了一个小调查:你对学校满意最多的是什么?满意最少的是什么?举例说明。结果百分之73的同学说最满意教室环境改善了,例如新窗帘、天天清洁到位和食堂食品丰富;百分之27的同学说,最不满意宿舍常常停水停电,洗澡空间不够。分析起来,这个高度一致的回答,源自我示范性的一个举例。我说:满意最多的,比如学校进来变化很大,教室窗帘全部换新了、现在投影也安装了,看看地面,教室专人定时打扫干净清洁了。这个高度一致的回答另一个原因,是我教的班是体育专业,洗澡是一个天天绕不过去的问题。但是,学生对调查的回答如此高度一致,也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回答项目都局限于宿舍生活,反而放眼校园其的它事项,回答满意多满意少的的极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想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学生身处校园的经验范围和认知视域的问题。
这里,有一篇“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评介”专文,里边调查被反映和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有:1)学术咨询效果(本科)与学术咨询和指导效果(专科):这个内容表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可接近性和教师个人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师生互动效果。2)学术服务:这个内容包括图书馆、计算机实验室、学习辅导和研究领域。3)校园氛围:这个内容反映了培养学生的校园自豪感和归属感。4)校园生活:这个内容反映了从体育活动到住宿生活,还有学生责权观念与校园政策。5)校园支持服务,这个内容反映了前述项目和服务的质量;比如说改进的覆盖面、舒适率与效率、温馨与人文、服务的卓越度等。还有,6)对个体的关心,7)教育效果,8)入学和经济援助效果,9)对学生非代表群体(如身体残疾)反应,10)安全与保卫,11)服务卓越性,学生称赞最多和最少领域,12)学生中心。(摘自2006年第6期《比较教育研究》第193页)
比较一下,普通学校受关注十二项之多的问题,我们学生关注的基本上只有一项。除了4)的这一项之外,其它部分关注得是非常不够的。就是4)这一项目本身,也是硬件关注多,政策等软件关注不够。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学生思想和关注的视界与优质学校的差异,即仅限于身边生活,且仅限于硬件。从中,看不见学术实训要求及学术实训服务的热切,看不见软件性质的责权政策的关注和冲动。
这里,引申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决定一个人的眼睛究竟能看到什么?也就是能关注到什么?另一个相关问题是:一个人言说表达能够抵达的宽度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眼睛究竟能看到什么?中学课文《眼睛与仿生学》一文中,讲到人眼看对象并不是像一般双凸镜整体整体折射。相反,人眼在观看对象的过程中,先是拆解对象为点、线、面、体、色、光、影等等,再将拆解部分选择性地进入大脑重新组装还原。那些不需要“图象”零件,那些没有兴趣和不予关注的“零部件”,就“看不见”而被放弃了。这就叫“视而不见”。也就是说,看事物是思维的结果,不单是“看”本身的结果。大脑对外部信息的“组装还原”并不是客观的、忠实于对象的;而是根据“看”者自己的经验能力、情感需要和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和加工的。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在校园看人和环境,有人看到爱,有人看到烦;同样看天空,有人看到星星,有人看到宇宙的历史与人生未来……所以,看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一个人的经验能力、情感需要和认知水平所规定的那个范围内的东西。这就叫“视阈”(“视域”)。因此,“看”是受到个人和公共知识的视阈(视域、视野)的制约的。同样地,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言说内容、范围和宽度。
根本上说,在眼睛之上的一般感官去感觉对象时,是受到人的“内在架构”(康德)的制约的。由此,反观这一节课上的调查结果,百分之73的同学“看”到的是老师的“看”;这反映了我们学生“看”事物习惯性地“舒服”地看、“舒服”地回答。这个认知工作机制,就有着一个可能性:我们是不是每次、每天都在说着别人的说,想着别人的想,唱着别人的唱,梦着别人的梦,走着别人的走,牵着别人的牵,感觉着别人的感觉,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幸福着别人的幸福。关键是,我们不自知,还以为是自己在“看”、自己在思考和回答问题。
人都有惰性的天性,教育就是从自然人进化为伦理人。一个优质的学生,是不愿意去重复别人的“看”和“说”的。谈到这里,能意识到“眼睛为什么总往舒服的地方看”了吧?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反思。